88读书>军事历史>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奇袭伦敦城

诺丁汉城外一片杂乱,国王军的旗帜五花八门,从各郡征召而来的贵族和民兵正打算进行战略转移,前往保王势力更加强大的西南部。

“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统率大军从伦敦城向北进发,现在议会军抵达北安普顿,距离我们大约只有50英里左右,根据我们探子获得的情报,他们的人数从10000人上升到了将近20000人……”皇家近卫团的团长阿斯特利在一张羊皮纸地图上比划议会军的所在位置和国王军所在的位置。

因为不列颠的面积并不算大,之前双方都在积蓄力量,所以战争才姗姗来迟,当真正开始军事行动的时候双方的军事行动很快,只需要几天的时间2万议会军就在北安普顿列阵扬威,要求国王“回心转意”,接受议会的条约。

“怎么这么多子民愿意支持皮姆、汉普顿他们……他们一下子就有了20000人,而我们只有6000人?”查理一世在口头算了一笔账,怎么也觉得不对劲。

议会军战争动员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保王派的贵族和军官不由在心里想,还不是因为国王您将一手好牌打烂才会导致议会军膨胀的这么快么?

“如果我们向西部的什鲁斯伯里行军,在当地和威尔士招募士兵,我们的士兵数量可能会和议会军差不多,获得取胜的机会。西部郡的百姓可是拥护国王您的统治。”阿斯特利指着西部地区说道。

“暂时向西部撤退吧。”查理一世同样害怕会被议会军打败,并且被议会俘虏。

虽说皇家近卫团的战斗力比起议会军的民兵要强,但是以6000人的国王军对付20000人的议会军,查理一世的心里确实没底。

次日,查理一世自知势单力薄,遂率领士兵离开了诺丁汉,并在7日后抵达什鲁斯伯里安营扎寨。

议会军的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闻讯离开了北安普顿,同样率军西行,他既跟随查理一世的行动,又不愿意爆发决战,想要通过威慑的方式让查理一世主动求和。

也就是说埃塞克斯伯爵带领的议会军始终与查理一世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断派遣使者要求国王接受议会的《大抗议书》。

孙传庭跟随着国王查理到达什鲁斯伯里,在这里国王不断地在中西部的一些郡和威尔士招募士兵。查理一世抵达什鲁斯伯里大半个月之后,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

国王查理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判断没有错误,国王受到中西部不少郡的拥护,在国王振臂高呼下,封建地主、天主教贵族及其随从骑兵纷纷前来投靠。国王的数量从6000人迅速攀升到15000人,而且数量还在上升。

这些人到来以后被编制入王师之中,按照贵族身份的高低和国王查理的任命职位。

“议会军的总司令优柔寡断,耽误了最佳的作战时机。如果他们在我们从诺丁汉撤退的时候,选一支精锐紧追不舍,我们的军队就没有壮大的机会。”孙传庭在巡查国王的军队时,对皇家近卫团的团长阿斯特利说道。

阿斯特利同时是国王的首席军政官,鲁珀特亲王的老师。

“孙先生,你可知道我们王师最大的凭仗是什么?”阿斯特利说道。

孙传庭皱眉,国王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莫非是国王的身份?”

“不错,国王失败了一百次还是国王,不列颠不能没有国王。即使国王战败,他只要振臂高呼,那么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和骑士拥护他,他可以不断地宣布对方是叛逆,一次次地号召各地勤王。也就是说国王可以失败无数次,但是议会只能够失败一次。驻扎在不远处的埃塞克斯伯爵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即使占据兵力上的优势,但是他不能够将国王打的很惨,不然国王秋后算账,他也逃不了。唯一之计就是让逼迫国王亲自承认《大抗议书》,才能够从契约精神上巩固他们胜利的成果。”阿斯特利解释道。

孙传庭倒是没有想到不列颠人对于国王的存在这么纠结,要是放在中原大地,一旦对皇帝宣战就是你死我活了,哪里会有可能把皇帝打败以后还让他世世代代当皇帝之理?

议会对于国王的纠结这简直是在给查理一世翻盘的机会,议会军完全是处于束手束脚的状态,他们可以打败国王,但是不能够彻底打败国王。

这已经不是军事上的事情了,而是思想和传统文化决定的。

“我只是站在行军列阵的角度上看待这次的战争……既然议会军缚手缚脚,国王麾下的兵力越来越多,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主力暗中离开什鲁斯伯里,以伦敦城为目标展开一场突袭行动,一举攻陷议会之所在?”孙传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和你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们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5000人,剔除其中的老弱病残,我们可以组织11000人的步兵和将近3000人的骑兵合计14000人快速向伦敦城进军。如果从这里出发,加上沿途攻城拔寨和解决追兵,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攻克伦敦城。”阿斯特利说道。

“英雄所见略同,我们这就前去拜访国王。”孙传庭也想要让查理一世尽快地赢得战争,重新恢复秩序。

孙传庭和阿斯特利制定了一个月平定叛乱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很简单,主力部队秘密离开什鲁斯伯里,留守几千老弱病残欺骗议会军。当议会军反应过来并进行追赶的时候他们已经迫近伦敦城,给予议会军巨大的压力,然后在野外的会战中击败


状态提示: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奇袭伦敦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