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穿越重生>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四百六十五章 秦淮河
就不愁招不到人。他们想的也对,大陆此时就有八千余万人口,这江南省一省就达到了五百余万,比欧洲几个小国家加起来都多。

整个世界此刻也不过就五亿不到的人口罢了,华夏大地就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探索海外大陆争夺资源,耿精忠认为他们还是有这个实力的。另外一条,耿精忠抛出这个诱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这些江南世家全都拢到自己这边。这样的话,在清廷反扑江南的时候,有江南百姓以及江南世家、豪商相助,抵挡清军也就轻而易举了!

大会一连开了三天。每天都是一个半时辰,耿精忠与这些世家家主们商讨各项细节,细心的为他们解惑,同时还向他们展示了马尾军军队的军容军貌,以及一系列的军器。包括各式大炮、步枪,还有马尾兵工厂打制的精良的冷兵器,各种刀枪剑戟幌花了众人的眼睛。火炮火枪就不说了,那绝对是超强的利器,而冷兵器里面也有令众人惊讶,那就是马尾军打造的铠甲。

中国古代将官尤其是现在的将官一般都是身着传统的札甲,这种铠甲的制造方式穿戴规则适用范围已经可以另列为鳞甲,两档,齐腰甲等诸多种类,但是稽其本质仍是中国汉代札甲的变形。依旧是甲片叠加或者缝缀制成,而将官头盔沿用古代头盔,面有凤翅,很有兽面吞颜盔的威风气势,对穿戴者非面部还是有较大防御力的,并且不影响视觉范围。

但是这种铠甲制作实在是太费事了,需要三五个精通制甲的匠师不断工作近一个月才能制作出一领,因此这铠甲价值极高,没有五十两白银是做不出来的。这也是军队中穿着这种铠甲的只能是将领的原因了。还有更麻烦的锁子甲等,这些铠甲都被耿精忠舍弃了。即便他们外观都比较酷比较好看,但是却太费时了。

因此,耿精忠就采用了西方的制作方法制作板甲,不过。样式上面却是综合了国人的喜好,不然,就是马尾军骑兵师的将士们都不喜欢。马尾军根本就不缺钢铁,大量的铁矿石被炼成精铁,甚至制作出合金,使得马尾军大量打制板甲有了成熟的条件。马尾军骑兵师上万人现在可都是穿着这样的板甲。就凭这样的一支骑兵,不需要依靠步枪,马尾军都觉得能和清廷十万大军一争长短。

众商人及家主们心满意足的回去了,他们从马尾军这边得到了足够多的东西,回去必然是要为此准备一番。有准备独立行动的,也有联合几家一起的,而且各自准备的都有不同,准备去的地方也是不一样。不管如何,这些人绝大部分是接纳了马尾军接纳了耿精忠了!耿精忠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有几分真心,但是不管如何,在他马尾军的掌控之下,闹不出乱子来!

几天的会议结束,耿精忠也难得的出了这金陵紫禁城,来到金陵城各处欣赏一下这古老的城池。现在的南京,除了北面的金川门一带,在其他的区域,已经看不到任何的战火的痕迹了。马尾军和清军守军在金陵城的各处城门处都曾经发生过激战。现在,这些激战的痕迹,基本上都被清理干净了。各处被炸毁的城门也都被从新装上,抬眼一看就知道,这些城门是新的,上面的大铜钉都是黄的发亮。

当初,纷纷逃离金陵城的居民,现在也都基本上回来了。这金陵城,可真不是福州城能比的,这城内至少有六十万的人口,几乎是福州城的两倍。作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金陵城的繁华基本上没有遭到此次战争的影响,虽说的确是还有一点点的影响,但正在快速的恢复中。

“大都督!”

原清廷江南布政使,现在的马尾军江南临时巡抚慕天颜在朝阳门外迎接耿精忠的到来。慕天颜先祖是辽西鲜卑族人,复姓慕容,东晋年间,慕容氏先祖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后来慕容族裔流散各地。明初,慕容氏后裔有到平凉为官,遂家静宁。到慕天颜的父亲慕忠以后,便改“慕容”复姓为“慕”。

四年前,闽浙总督刘兆麒上奏康熙,说慕天颜深谙边疆海域政事,请调福建兴泉道。但还未曾赴任,恰巧遇江苏布政使出缺,吏部循资以请,康熙便以江苏财赋重地,非贤能不足以当此重任。遂授予慕天颜为江苏布政使。上任时,前任只移交全省财政库银一万八千两,而现在,在他的治下此刻库存银却达到了一百四十九万七千多两,项项清楚。款款分明。这还是清廷大用兵的情况下,用来许多的钱财,不然这库银将会更多。史书上记载,康熙因此对慕天颜嘉奖。内容是:“苏,松财赋浩繁,向来挪垫混淆,慕天颜任布政使后,实心任事。竭力清厘,有俾国计,朕甚嘉焉,据奏交代贮库帑金丰裕,款项洁清,以后各布政使交代时,应照此式,详明缮册,具题尔部,一并定例议奏。”

虽说任上收了常例的孝敬。但是慕天颜本人不是贪官,江南水乡,水道纵横交错,慕天颜作为江苏布政使,提请巡抚,动工疏通吴淞江、浏河淤道,虽然还没有完工,但可以相见,完工之后必然能使苏、松、常、嘉、湖、杭六郡旱涝保收,这也是耿精忠极其看重的一点。在俘虏了慕天颜之后。耿精忠也是苦口婆心,费尽了心思终于是收服了这位内政人才。真的是说到处理内政,福建方面估计也就姚启圣能与之想比了。

慕天颜为政经验丰富,才半个多月却已经将金陵治理得整整有条了。耿精忠对于自己看到的一切。还是比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五章 秦淮河--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