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孙亮的逆袭>157开源节流
服。”洛宏笑道。

“是啊,水灾、旱灾、兵灾,哪样都得预备。”孙亮叹道。

“陛下,以老夫看来,这户部至少得五十亿备不时之需,老夫这个尚书才当得安心,或则一旦战火重燃,连筹措军费都头痛!”洛宏道。

“陛下,早年禁军粮草都由毗陵典农校尉的屯垦场提供,不如行文建业丞相府,要求建业向近卫提供一部分军粮?”全亮建议道。

“算了,他们不会给,我也懒得要。我们最终还需指望商税增长。要商税大幅增长,一是得加大抬资,二是开商路。”

“可我们投资没办法再多了。”全尚道。

“我们产业,仍以大产业为主,发展治铁治铜、炼钢、水泥、造纸、煤炭、炼焦为主。我们缺钱,但民间不缺。看来还要大力鼓励民间投资。”

“这事,四海钱庄、四海商铺一直在做,但短期内进展不是很大。”全尚介绍道。

“嗯,我们还要多想办法。有些产业,我们可以进行招股,小的产业就放开给民间投资。只要投资上来了,商税也能增长上来。

我看,户部和近卫军总后勤部统计一下各部所需物资,向社会公开招标。比如近卫军军服、学生校服、食品肉食、一般的装备需要采购的,统一向外招商。与商家签定购货合同。商家计算到有利可图,自会开办各种工坊。

咱们投资的水泥、煤碳、造纸等大产业,就向民间招股。武昌不行,就到建业招,甚至蜀商、魏商都可,这样我们投入不多,但总体产业投入还是很大。”孙亮想了想道。

“这确实里个办法,勋贵世家并不缺钱。如今实行了差别税率,这土地上也不能大量投入,他们正找不到投资渠道呢。”全尚点头道。

“我们干脆搞次大动作,聚集商家,办个商品博览与投资会,一是展示商品,进行招标采购,促进贸易;二是在会上推出一些合作投资项目,这个由全世叔让人编制,以合办水泥股份武汉公司为例,写明项目总投资,预计收益、股权分配,技术占股、大股东业绩承诺等。除了合资招股,还可以进行专利技术转让推荐。这次展会,就叫商品博博览与招商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由工部下的工商司主办。”

“能不让为四海商铺主办,工商司主办,会让人议论为官府逐利。”

“就由工商司与四海商铺联办吧。工商之事,利国利民。官府不逐利,哪来钱养兵养官,哪来的钱修水利,修道路。大灾大难哪有钱救济?”

“陛下说得好,老百姓没线还能苦着点过,这国家穷困可就危险了。要不,户部也凑些钱去办些产业?”洛宏点头道。

“户部办产业不好管理,还是算了。不过,户部可以调动资金搞些产业投资。这样吧,就由户部与四海钱庄一起成立个产业投资基金,独立投资到各产业去。通过持股获取利益。”

“这样挺好。全尚书,皇庄以后有什么好产业,记得给户部留些。”洛宏笑道。

“这是自然。户部、皇庄都是陛下产业,咱们可是一家人。”全尚笑道。

“陛下,要不近卫军也投上一份?”全纪笑道。

“近卫军不成,近卫军应当保持纯洁,不得参与商事。不过近卫军将士以个人名义投资还是可行的。”孙亮想了想道。

“个人能有多少钱?”全纪失望道。

“一个个近卫是少了点,但集合起来就不少了。依我看,也和老夫户部一样,就成立一个近卫军将士投资基金,由在近卫军中筹集,也省得一些近卫军领了津贴就花个精光。现在每年发放的近卫津贴七八十亿钱,一层用来投基金,就不少了。先期发行少些,定期结算,以后那些人见到有利可得,还会不投?”洛宏笑道。

孙亮不由两眼一亮,这不是后世的基金吗?不由不感叹古人的才智。

“这倒是个好办法。我看,就成立一个军人福利基金,在军中自由幕集,但不得强行幕资。这笔钱,就由四海钱庄托底,年利润不得低于2层。赢利后,四海钱庄收取赢利的一成做手续费。具体操作,你和四海钱庄谈去。”孙亮道。

“这个办法好,这投资的钱,不就有了嘛。看来,老夫还要规划些业产投资项目。”全尚笑道。

“那也得有赢利预期,户部的这些钱,可是损失不起啊。”洛宏叫道。

“呵呵,能不能挣钱,你洛尚书自已不会衡量,怕亏钱,你不要投啊。”全尚捋着须子笑道。

孙亮有些感慨,没想到在这个时空,搞出个钱庄,搞出股份制,现在基金都出现了。干脆,搞个证券交易所出来吧。

“两位世叔,你们看,现在股份制公司也有不少,公司股份也时不时出现转让事宜。我们不如再成产一个供股东交易股份的机构。”孙亮启发道。

“股份转让要专门机构做什么?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哪里转让不就成了。”全尚不解道。

“世叔,成立这个机构,就好如坊市一样,只是这个机构是方便买卖股份的。比如,有人有一成的水泥集团的股份,想转让出去,但由于公司较大,这一层股份可能需要上亿的资金,买得起的人很少。他可以放到我们这里,挂牌出去,一是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些股份可以买,二是,我们可以把这一层股份分析成许多小股,方便小客户买。”

“陛下,这对大吴,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全纪不解问道。

“这自


状态提示:157开源节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