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十四章 真儒,自虐?
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

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自幼推崇朱熹,为文似朱熹,翻澜不已,善于说理;诗学杨万里、陈师道,深情苦语。令人感怆。近人邓之诚说:“以诗文论,诚宗羲劲敌,唯史学不如。”

方以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他对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

可以看出,这首批召集的硕儒名家。在学术理论上都与朱永兴相似或相近:或强调人才的“经世济用”,或痛陈“八股取士”的危害,或批判程朱理学的糟粕,甚至还有“君主立宪”启蒙思想的。

钱谦益,失身于前,归正于后,仍不失文坛宗主之位。“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其史学之深厚。

也就是说,这些硕儒名士都可能是朱永兴改革的助力,是他要占据舆论阵地的战士。这些人的影响和号召。比他这个皇帝所下的圣旨,在某些方面还要管用。

朴素唯物主义,咱懂啊!什么矛盾的两方面,什么量变到质变,什么世界是物质组成……

新的人才选择机制,咱也有想法啊!专才专考专用。后世公务员考试招聘改一改,也应该适合于现在吧?

“君主立宪”。咱比黄宗羲设想得还周到,还能举出英国的例子呢!

经济模式啊。农工商并举嘛,比黄梨州的“工商皆本”还要细致!积累莫返之害,咱懂,可以“开源”增加农民收入,在“节流”上可以采取减免赋税,精简官僚机构等措施;至于赋税征银的弊端,咱也有改变的计划:一是继续发展银行,杜绝奸商在兑银时的盘剥;二是设立民间公正机构,定价以征收实物。

教育呢,百年大计,当然更要大力投入。但依据现在的财政,以及战争未止的情况,还是要以普及村子教育为先。至于要继续学习深造者,便只能自己努力了。为了方便自学,国家可挤出资金兴建图书馆,也鼓励富人捐资,给图书馆命个名,在图书馆前立个塑像啥的,应该会有很多人想要史上留名吧?

而这些硕儒名士,这个年轻的皇帝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惊,或者说是惊喜。天降圣人,对他们来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事情。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远系宗室、朱氏子孙,却让他们相信是太祖有灵,上天有眼,方出了这样一位中兴英主。

翰林院,大学士。这些对他们并不是无法抵御的诱惑,但国家将兴,鞑虏将灭,却是他们感到由衷喜悦和振奋的。

打压一批士人,推崇一批士人,此士人非彼士人。朱永兴就是要以此做出个榜样,什么样的学说是朝廷所喜欢的,什么样的士人、儒家,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

新皇登基已有数月,虽然在军事上并未取得令人振奋的战绩,但北伐的调子一直唱得很高。发行战争战债,发布禁粮酿酒令,补充新兵,采购物资……没有人怀疑北伐的行动,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虽然暂时处于蓄力状态,但内政外交却呈现出生机和效果。百姓生活在减赋减税的惠政下逐渐安定,大量收缴入册的无主田地、满清官田被分发给战争中出力或勤劳肯干的民众,鼓舞起来的积极性使得耕地数量大幅上升。

特别是外交,倭国在见识到明朝已然复兴,并在战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后,给予了明朝商贸的特权,比荷兰人还要大。朝鲜虽然还未打出反清旗帜,但在实际上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济州岛暂借予明军养马组军,并尽其所能为明朝买马、提供粮草。

“对于大明王朝,朝鲜人一直有一种广泛的认同(ity),这种认同不仅把自己的国家和明帝国联系起来,而且相当深地把朝鲜王国与大明帝国象征的文化联系在一起。”

这绝不是一种“事大”的权益之策。当时,朝鲜人对于中华确实是有一种相当仰慕的心情。在明代一次次到中国来朝觐,使臣和他们的随从的记载通常被叫做《朝天录》,在“朝天”这两个字中,不仅有政治上的臣服。经济上的朝贡,还有文化上的向心。

历史上,就连那个无意中漂海不期而至中国的朝鲜读书人崔溥,在回答满清官员的询问时,也再三再四地申明,朝鲜真正以明帝国为自己的宗主国。问曰:“你国王称皇帝否?”臣答曰:“天无二日,安有一天之下有二皇帝乎?我王心诚事大而已。”;问曰:“汝国用何法度?别有年号乎?”臣曰:“年号、法度一遵大明。”

在很多中国人描绘的图景中,中国的文化思想的黄金时期,顶峰时期是在春秋战国,以后就是不断倒退。而到了满清所呈现的黑暗丑陋。则不过是这种倒退历史趋势延续的表现,而并非满清自己的责任。

这些中国人表面上没有对本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全盘否定,甚至有时候还以竭力倡导者的面目出现,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切断了中国文化固有的血脉,看不到中国文化与思想在历史长河不断进化的过程,把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真儒,自虐?--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