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73.你是我的小呀小蛋糕Ⅴ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段典故,这才让马氏族长的位子在马融死后落到了年轻有为的马日磾肩上,而且当时的马日磾也的确是如同旭日初升般,虽不能说像李书实这般叱咤风云,但在儒林的范围内,却也是足以与卢植、蔡邕、杨彪这些同龄人中的翘楚比肩。

正如李书实在恭维对方时所说的那样,那个时候的马日磾经过东观校书以及后续刻“熹平石经”这些在经学发展史当中属于重要一笔的大事件洗礼,可以说年纪不算太大就已经如同马融一样成为天下名士,并在中平五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太尉。

后来天下纷乱,先是董卓。后有李郭,马日磾也不知是打算学王允还是蔡邕,反正作为西凉人,他不论是在洛阳还是在长安都过得不错。还曾经再一次担任了太尉一职。

可就像曾经说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并身体力行的孔融一样,虽然不能说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甚至在这个时空里的马日磾至少还没有犯下什么德行有亏的事情,但在李书实所熟知的那个位面里,时任太傅的马日磾遵照李傕的命令抚慰关东诸侯。

那个时候北面袁绍与公孙瓒正在冀州混战。马日磾显然没胆量深入战区,便匆匆推荐赵岐作为自己的副使并将他推到北方,自己则眼巴巴地跑到了袁术那里,又是慰问又是帮助袁术向中央“推荐人才”——实质上就是要求中央给这些人封赏官职。

袁术显然早有不臣之心,所以对马日磾这个朝廷使臣也不怎么在乎,对马日磾也很轻慢,但是马日磾却好似不知一般任其轻辱——却原来是有私事求于对方。直到最后发现对方不打算给自己办事,才对袁术的态度表示不满甚至是抗拒,却只能更令人感到不齿。

最终,因为忧愤客死寿春。

而对他的盖棺定论。却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位孔融童鞋,而且还被收录到了后汉书孔融的列传之中,言辞不可谓不激烈,以致于这位曾经名满天下的名士最后连朝廷对待曾经的三公应有的礼仪都无法享受到,反而像是一个被赦免了罪责的罪犯一样下了葬。

好吧,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后人,李书实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在那里品评春秋,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而言,或许他们有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就好像那些为了家族延续而不得不兄弟叔侄甚至是父子分居多国。然后各为其主在各种意义的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拼杀。

所以说哪怕并不是很欣赏马日磾,但面对这位老帅哥,李书实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尊重。

不管怎么说,这位现在也算得上是关中世家当中的领袖人物。而且看上去对李书实似乎也颇为友善,甚至从他在另一个位面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似乎也是一个有很大利用空间的人物。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马清出现在了李书实的另一侧,与苏小萝莉一起稍稍落后了李书实半步的距离,安静地站在那里却并不多话。

但所代表的含义却不言而喻。

双方之间的气氛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愈发的热烈起来。

而眼瞅着这边的气氛不错。那边原本就在一旁观察的赵岐、杨彪等人也陆续凑了过来,不多时,李书实再一次被一群老帅哥所包围,让他这个顶着一张平凡人脸的存在感到鸭梨山大。

不仅仅是这些老帅锅的容貌和风度让李书实感到压力巨大,就算是与他们之间聊天的内容同样让李书实轻松不下来。

这些人与那些来自并州和两河的世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李书实并不了解,在此之前大多数人不是将他视作是奸佞之徒便是如同董卓一样是强悍的军阀和秩序的破坏者——好吧,对于这一点李书实也基本上没有多少反驳的理由就是。

就算是看上去与李书实最为亲近的马日磾事实上对李书实的了解同样有限,因为马清与扶风马氏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事实上这些人对李书实较为正面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卢植。

可以说若非卢植老爷子在长安的时候没少给李书实讲好话,恐怕李书实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就是威胁不亚于董卓的大魔王二世,或者说就算是这些人打算恭维李书实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虽说这些了解对现在进行的谈话并不会有多少促进作用,但至少不至于太过尴尬。

好吧,事实上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之外,刚刚才好容易有些平息的皇帝失踪事件同样是横在两方之间一道并不算太小的沟壑。毕竟李书实的那套说辞虽然总算是将这件事糊弄了过去,但在很多有心人的眼中,依然是漏洞百出令他们疑窦丛生。

所以,这些人来到这里除了想要与李书实有更深入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却是试探李书实的态度——到底是打算自己称王称帝还是有着什么其他的打算——虽然前者就算是发生了他们也无法阻拦,后者就算是李书实想要做个忠臣他们也依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出各种想法,甚至随着并州人逐步进入到西凉,两方注定要经历一段或许激烈或许平静的“磨合期”。

对于关中的世家豪强。李书实并不算熟悉,虽然手下也有张既以及基本上算是投效的杜畿这样出身三辅的人物,但偏偏这两位都是寒门子弟。张既家里很富裕,但偏偏因为做事认真被本郡的世家子弟所嫉妒,而杜畿则更倒霉。本县县令跑路才有机会玩上一出冒名顶替。

故而虽然这两位都是三辅子弟,但不论是作为关中世家的代表还是作为


状态提示:73.你是我的小呀小蛋糕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