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远这样做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决定车辆用途,是一把手的权利;第二层意思,是利用此事加强自己的威信。
他是市委组织部任命的二室主任,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初到纪委上任,虽然并不打算放三把火,但是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能让二室成为王建设的天下。
初入纪委,领导和同事对他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在这种情况下,他更要按原则办事,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正式上任之后,由于对纪检工作还不熟悉,周志远暂时不管具体事情。他每天只是看看以前的文件,上网查一些办案实例。
从以往的资料能看出,纪委所办理的案件中,来自下级纪委上报的并不多。虽然纪委可以监督同级党委,但在查处市级官员的案件中,市纪委更多职责,是向省纪委成立的专案组输送办案人员。
查一个违纪案,程序并不简单。从各种渠道得到的违纪线索,汇集到纪委后,还需经纪委常委会,甚至市委常委会进行集体讨论,决定是否调查。如需调查,由纪委检查室成立调查组,同时采取“双规”措施。
调查报告出来后,案件移交到案件审理室,重新对案件进行核实,最后出具审理报告,交纪委常委会讨论,对如何处分形成决议。若涉案人不仅违纪,还存在违法情况,在党内处分后,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查了一会资料,周志远想起和莫大敢的约定,用手机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约了晚上一起吃饭。
刚挂断电话,桌上的座机响了起来,他看看来电显示,是张晋忠的座机号,连忙接起来说:“张书记,有什么指示?”
张晋忠说:“现在有空没?来我办公室一趟,《汾远日报》的记者要采访你。”
接完电话,周志远心里嘀咕:“汾远日报记者?来采访什么?”
周志远这样想是有原因的。
近两个月来,提起《汾远日报》,很多官员都会感到心惊胆战。
两个月前,市委书记程北同到汾远上任后,视察的第一站便是汾远日报社。视察过程中,他无意间提到一句:“《汾远日报》应该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不是可以增设一个“党风政风监察”栏目?当然了,我只是提个建议,不是要求,你们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
《汾远日报》社长葛震源之前在文联任职,不擅于揣摩领导心思,认为程北同新官上任,难免要点几把小火,给汾远人民做做样子。本着应付差事的想法,他在报纸上加了一个舆论监督版面,让记者采访一些无足轻重的批评稿件。
三天后,程北同把他叫到办公室,着重谈了三点意见:首先,汾远市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不找出来怎么行?其次,在版面安排上,基层、群众、一线靠前,领导、机关靠后;再者,报纸官话太多,真话实话太少,有分量的东西不多,表面化的东西太多,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随后一个月里,程北同多次对《汾远日报》的舆论监督工作提出批评,葛震源更是多次被当面训斥。
其中最厉害的一次,是在一天早晨6点,他被叫到市委书记办公室,程北同拿着报纸,痛心地说:“你问问你自己,这样一份********的报纸,对得起你的良心吗?”
葛震源汗流浃背地回去后,立即召开编委会议,传达了市委书记下达的“新闻监督令”,并宣布从当天开始,把党风政风监督放在工作第一位,充实新闻采编人员,全体记者深入基层和群众当中,把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
第二天,《汾远日报》用了整整一个版面,以《干部选拔考试岂容雇“枪手”》为题,曝光了qy县在选拔副科级领导考试中,有12名考生雇人替考的事情。
程北同看到报纸后,一大早就把葛震源叫过去,高兴地表扬道:“这就是监督的力量。我们天天讲反腐倡廉,喊破了嗓子,又规定许多制度,有的人就是我行我素,考试作弊,跑官买官,弄虚作假,欺下瞒上,什么招儿都能使出来。有了媒体的监督,相当于一把正义之剑,时刻悬在他们头上。”
市委书记的表扬,让记者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几乎消失殆尽的激情,就像久旱逢雨,全部生机盎然起来。紧接着,又推出了《机关不是娱乐场》等一系列针对机关作风的批评稿件。
尽管刚开始曝光的,都不是深层次问题,但反响之大,仍让报社始料不及。冷清了多年的热线部,电话铃声开始不绝于耳,来电内容千姿百态,有人提供线索,有人冷嘲热讽,有人兴师问罪。
随后召开的全市宣传工作会上,程北同在讲话中提到,凡是《汾远日报》的批评报道,他都会在当天作出批示,责令有关部门马上解决。“不允许有不接受新闻监督的单位,不允许有抵触监督的个人。”
一个月后,《汾远日报》整版刊登了一个通报,是关于各地党政一把手深入基层办实事的情况。在通报中,这些官员在一个月内总共下基层几天,到了什么地方,解决了什么问题,都详细列举出来。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每个官员后边都加了一句评语。评语没有对一位官员提出表扬,全是批评和建议:“为什么没到群众家里住一晚”、“为什么没和群众吃一顿饭”、“调研一般化”、“作风变化不大”、“调研要创新”、“下基层太少”等等。
在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