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三上半学期的最后一天,虽然有考试,但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浮躁的气息。高一高二早已放假,学校一半的教室都空着,格外寂静。考试结束的铃声拉响,我一个人去了食堂。
学校食堂的饭菜,说真的,非常一般。而且学校只有一个食堂,饭菜不好倒可以暂且不提,一到下课时间,上千名学生一齐挤入食堂,这等费力气的事情,大多数高三学生是不愿意干的。于是,高二那年,全校学生就由高三学长学姐们带头组织进行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罢饭行动,最后不过维持了一天,校方也出面解释,市里面也派了专门的监察人员下来检察饭菜质量,食堂负责公司也对一些饭菜价格和质量进行了一些相关调整。不出一个月,原来咋样现在还是咋样,轰轰烈烈的行动也抵挡不了时光的侵蚀和深入骨髓的习惯。
每到星期或放假的前一天,去食堂就餐的同学会很少,而食堂也渐渐地得知这个规律,开房窗口也出奇的少。我排了队,打完饭,找了个位置坐下。
这时,杨晓光做到了我对面。
“巧啊,我亲爱的晓光。”
杨晓光腼腆的笑了笑,答道:“真巧。”
考试那今天向来是高三学生精神最为紧张的时刻,每个人都渴望与其他同学对下刚刚考完科目的答案,但也许是一种默契,也许是老师的叮嘱,一般是不会有人主动挑起有关考试的话题的,除非那个人考的很好,或者考得差破罐子破摔。
“今天放学去哪吃啊,不是说咱宿舍要聚餐吗?”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来打破这静得出奇的空气。
“都行吧,要不就去吃自助餐,要不就是火锅。”晓光仍然低头吃饭。
“那你啥时候回家,吃完饭还有车没了?”我顺手把碗里的菜叶挑到一边,向来不喜欢吃菜。
“应该早的话会有车,要不就住郑毅家。”
面前泛着油光的面汤上漂浮着青黄色的菠菜叶,我扫视一下周围,然后看着晓光静静的吃面条,他抬头看着我说:“你先走吧,我还有一会儿才能吃完。”
“那我先走了。”我端着半碗面汤,离开了座位。
去了趟书店,买了最新出的《读者》。书店的人,不是一般的多,都在围着一大堆的高考复习资料转,好不容易才挤了出来。去教室的路上,就把《读者》从头到尾的看了一边,主要是看图片,相比于文字,图片更能在短时间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爬上五楼,向教室方向转去,杨晓光、郑毅、杨誉迪正趴在栏杆上眺望远方,还有郑栩楠在杨誉迪旁边嘀嘀咕咕说着话。
2
道路上的积雪已经完全不见踪迹,春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今年的情人节恰好是学校放假的日子。街道上人山人海。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吃自助餐。
杨晓光最后没有坐上回家的车,也没有去郑毅家,而是跟着张子健去了网吧。
3
第二天一大早,杨晓光徒步去车站准备坐车回家,不经意间,经过了那家乐器行。
年关将至,街上开着门的店都多多少少有些顾客,没开门的店铺也有一些些红火的气息,而这家乐器行,开了门却比那些关着的门冷清。乐器行已经挂上了牌子——尔雅音乐。
杨晓光最终还是进去了,他什么也不买,仅仅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他不由自主的走进这家店。
这次,店里没有钢琴声,也没有那名女子,但大门敞开,所有乐器都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看起来却十分热闹,所有的乐器都在默默吟唱自己的歌谣。
“你来了。”
杨晓光被吓到了,向店的里面看去,一位女子从里间出来,正是一个星期前弹钢琴的那位。杨晓光觉得很惊讶,她竟还认得我。
“你的东西上次落在这儿了。”女子说道,拿起收银台上一张褶皱了的纸条递给杨晓光。
“啊,是,是我的,谢谢,谢谢你。”杨晓光向前接下纸条,这才有机会仔细的看到那名女子的面容,杨晓光盯着周重看了许久,突然发觉:“你,你是周重?”
周重面部表情没有一丝改变,连头都没点。
“需要些什么?”周重还不会用当地方言交流。
杨晓光听到是普通话,便用普通话回答:“额,我只是路过,就进来看看,然后,没有要买东西的意思。”
“你喜欢钢琴吧。”周重走到钢琴前,坐下,看着杨晓光,目光中带有一丝温柔。
“说不上喜欢,就是就是觉得弹钢琴很帅。”杨晓光尴尬地笑了笑,他后悔自己走进来,恨不得现在就溜走。
“坐会儿吧,我给你弹一首。”周重纤弱的手指轻轻地放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随之手指便像芭蕾舞演员在光彩的舞台上跳起舞来。周重闭上了眼睛,这首曲子早已刻在她的心里。
这个时候其实是杨晓光逃离战场的最好时机,这场战争中的敌人不是周重,而是空气中弥漫的像子弹一样大小的尴尬。
杨晓光的脸渐渐红了起来,这点他没有仔细的跟我们讲,但他心里想的什么,十七岁的男孩都知道。陌生人突然要为你弹琴,最多会得到一句谢谢,而当年喜欢的明星为你弹琴,心里的激动与兴奋可想而知,再者说,那个男孩不会为有容貌又才华的女孩动心呢?
然后杨晓光小心翼翼的坐在靠窗的椅子上,这个方向刚好可以看到镜子里的周重。杨晓光在祈求这首曲子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