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穿越重生>战国征途>第一一七章 突袭仇由(上)

这时己是九月金秋季节,秋风送爽,将七八月份的暑气也驱散得一干二净。而在井陉秦军大营中,王剪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因为赵军己经有连续七八天,没有来骚饶秦军修筑堡垒的工程了,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秦军修建堡垒的工程己经进行了两个多月,但秦军计划修筑的二十六个堡垒,现在才完成了十六个,而按照计划,到这时至少该建好二十个以上的堡垒才对。

而造成秦军施工进度落后的原因,就是赵军的骚扰战术。自从秦军开始修建堡垒起,赵军几乎隔三差五,就会赶来骚扰秦军的施工,尽管秦军在补济线上布置了十五万左右的兵力,不仅是保护运输队伍,同时也可以保护堡垒的施工。但秦军需要保护的范围太广,又是以保护运输队伍为第一要务,再加上赵军的骑军速度太快,来去如风,也确实令人防不胜防,结果使秦军的工程进度大大减缓了。

不过这一来总算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赵军不再袭击秦军的运输队了,这两个多月以来,秦军的后勤到是再没有出现危机了,物资有保障,军心就能安定下来,累一点,苦一点,秦军的士兵也能认了。

这一段时间里,赵军都没有来袭击秦军的施工了,这也让秦军的施工进度加快了不少,而王剪也一点也不敢放松,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赵军还会再来,应该抓紧时间,趁着赵军沒来骚扰,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如果能够建成二十座堡垒以上,也就能基本把这条补济线保护起来了。而秦军也就能减少约五万左右的保护补济线的兵力。因此在这一个夏天里都在辛苦劳作的秦军,在这个时候也不能轻闲,仍然在加紧的工作着。

就在九月份,王剪收到了一份来自咸阳的消息,秦王政决定调遣驻守南阳的韩腾部的五千军队入赵参战,帮助秦军进攻赵国,不过韩腾加入的并不是王剪的军队,而是在渭水南岸,和赵将赵葱对持的杨端和部的军队。

其实在目前的局面下,就算秦国给王剪増派几万援军,在短时间内,秦军也很难在井陉一线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在这个时候,从漳水一线发动进攻,威胁邯郸,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现在王剪在井陉牵制住李牧,让李牧难以分身。而赵军驻守漳水北岸的主将赵葱是一个平庸之辈,部下的赵兵也是赵国的二线军队,战斗力不强,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杨端和能够攻破赵军的漳水防线,就可以直取邯郸。

王剪在出兵以前就知道,姚贾己经收买了赵国的权臣郭开,只要秦军能够打到邯郸城下,郭开就会在邯郸城內接应,或说服赵王迁投降,威大开城门,放秦军进城,因此邯郸城并不足为虑。而一但邯郸失守,秦军就能对李牧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李牧就必须放弃井陉、番吾两地,退守到曲阳去。同时也失去了邯郸商人在财政物资上的支持,就算李牧再神,恐怕也难以再和秦军抗衡了。

只是现在驻守漳水北岸的赵军有十三万之多,又有长城为依,漳水为界,而杨端和部只有五万军队,就算加上韩腾这五千士兵,双方的兵力差距也太大了一点。王剪当然也知道,五千士兵如果都是精锐士兵,到也不可小视,而且韩腾只用这五千士兵,就攻下了韩国的都城新郑,但韩腾一向都名不见经传,而且韩军的战斗力素来都非常弱,因此这一战也并不能说明什么。王剪也并不认为,这五千士兵増援杨端和之后,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不过秦王政并不是一个做事冲动的人,他做出这样的安排,绝不会是心血来潮,或是孤注一掷,毕竟秦国还没有到那一芗,而且在朝中还有一批能干的大臣,他们也不会胡乱布置,拿死马当活马医,既然这样布置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因此杨端和那边,也不是全无希望的。

当然王剪并不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自己的事情也要做好。因此王剪也估计,如果赵军停止骚扰,秦军大约可以在半个月的时间內,基本完成所有堡垒,这样秦军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来对付赵军的井陉大营。而秦军应该怎样做,才能打破目前的僵局呢?经过了半年多的战斗之后,王剪到是想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绕过井陉大营,去攻击赵军的番吾大营,另一个是派出一支军队北上,去攻取曲阳。这两个地方都是赵军必救的地方,因此一但秦军真的出兵进击,李牧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但王剪也知道,李牧也在这两个地方都布下了重兵把守,各有六万守军,并有大将坐镇,驻守番吾大营的是李牧驻守北疆的副手司马尚,而且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驻守曲阳是李牧手下的大将袁选,更是有城墙可守,这两个地方可都不好打。如果派出的军队少了,不但打不下这两个地方,还会白白损失兵力,派出的军队多了,又会削弱井陉的秦军,因此怎样调动兵力,还要好好的计算一番。另外如果李牧去救援这两个地方,自己应该怎样应对,李牧不去救援,自己又应该釆用怎样的行动。

就在王剪苦苦的思索打破目前僵局的办法的时候,只见一个校尉急匆匆的跑进了王剪的大帐,道:“大将军,仇由告急,赵军的大将袁选统领五万大军,己经从曲阳出兵,袭击仇由,小人从仇甴出发时,赵军离仇甴城邑已不足二十里,王、蒙两位将军在尽力调遣军队驻守,请大将军速发兵救援。”说


状态提示:第一一七章 突袭仇由(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