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大明元辅>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六)会谈
人认为何处合适?”

丰臣秀长这话其实带着些试探之意,罗远不知道听出来没有,但他回答得很快,干净利落地道:“在下方才所言只是因为大纳言提及而临时起意,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所以也就谈不上有何看法。如果下有何想法,倒是可以说来听听。”

“请容在下考虑一二。”丰臣秀长说完便陷入了思考。罗远也不催他,任由他思索了好半晌,才听见丰臣秀长开口道:“殿下,您看堺町如何?”

“哦,堺町?”这下子,倒轮到罗远思索起来了。

“町”的意思此前解释过,大致上相当于市集,而“堺”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是因为此地位于三个国交界的边境处(摄津、河内、和泉),意思就是边境,所以说堺町的本意就是边境市集。

这个地方在数年前都还非常特殊,特殊在哪里呢?特殊在它当时是东亚地区非常罕见的“自治城市”。

众所周知,古代东亚和欧洲不一样,东亚的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封建势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城市普遍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很少出现所谓的“城市自治体”。

但是,有些极为特殊的时期还是会出现很特殊的地带,比如朝廷势力很难进入的地区,或者是乱世中很多势力交界的地区便会出现这种情况,典型的有战国乱世时期的东周朝廷所在地洛阳,还有就是日本的堺町。

一个城市成为单独的实体,那自然要有势力挑头了,堺町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要知道,当时这里的商业非常发达,甚至应该说极其发达,摄津国、河内国和和泉国三国的商人都会集中这里做买卖,故它是一座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有点像某些时期的威尼斯。

更重要的是,它又由于临海也是一个港口,所以它还是明日勘合贸易的中心,在很长时间里保持超高繁荣。凭借着大量的财富,当地商人势力崛起,加之此时足利幕府控制力羸弱,堺町慢慢发展为一种新型的自治城市。

当地的工商业的头目在战国时代挑起大梁,本地商人们为避免受到战争波及,组织了会合众以自治的形式管理此地,并在城市的四周建立了护城河,维持堺町的独立自主,不隶属任何领主。当时这种情况让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南蛮人”都很诧异,被当时来到日本的西方传教士称为像威尼斯一样的自治城市。

堺町岛芗虻ィ涸勖侵蛔錾意赚钱,你们各大名之间怎么斗我完全不管。

当时堺町的规章制度完全是住民自己管理,住民之间有称作“十人众”的专管诉讼审理组织。后来发展为三十六人会合众,代表住民利益。

在城市建设上,堺的周围有注满水的壕沟,各町两端也用木板相互隔开,到夜晚上锁以保护町内安全。而在商业领域,同行业的一般商人也有自己的“座”来规范彼此的商业行为。

这个地方在勘合贸易时期由于对明贸易而富甲一方,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远播海外,后世日本各地甚至海外诸国,还残留着带有堺町名字的道路。基本上是从15中期开始,凭借对明贸易积累的巨大财富,堺作为国际贸易大都市达到繁荣的鼎盛时期。当时甚至还有很多欧洲人——主要是葡萄牙人来此开设店铺。

但是,在古代东亚,堺町这种自治城市不可能长久,堺町的自治本质只是靠着战国大名割据纷争,统治能力薄弱而钻了一个空子。等到局势稳定了,大名们不可能允许这么富庶的地方脱离自己的掌控,而这些工商业势力也不可能抵抗得了封建领主的大军。

织田信长崛起后,堺町先后臣服于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前几年因为丰臣秀吉决定将政治中心设在大阪,堺町的商人们被其严令胁迫,几乎整体迁往大阪。此后的堺町便只剩下港口的功能,自然大不如前。

丰臣秀长此时的提议,就是把这个只剩港口功能的堺町交给海贸同盟。毫无疑问,他这么做应该是希望利用海贸同盟的强势贸易力量让堺町再次繁荣起来,而且交给海贸同盟也意味着堺町不可能恢复到此前的那种自治状态。

海贸同盟实际上也是自治,但丰臣秀长的心态类似于“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尤其是丰臣秀长此时认为海贸同盟对日本并无领土野心——正常人其实都会这么想。

罗远想了想,皱眉道:“堺町虽然临近大坂城,但因为商人早已迁徙,目前恐怕都没几个人了吧?下,这样一座城……”

丰臣秀长连忙道:“诶,殿下有所不知,堺町虽然商户迁徙,但人口流失倒也不算很大,以海贸同盟之实力,一旦入驻堺町,当地繁荣起来是指日可待的。况且据敝人所知,贵方一直很重视海港,而堺町之优势也正在于海港,它那里素来便是日本之大港口,各项设施颇为齐备,能停泊的海船也达到相当规模,正适合海贸同盟展布。”

那倒是,毕竟建海港不仅需要好的港口,还需要花不少钱来建设,这还没算工期本身耽误的时间也是值钱的。

罗远沉吟片刻,点了点头,道:“在下原则上可以认可,不过之前在下就已经说过,关于驻军和城防问题……”

丰臣秀长刚才思考了那么久,早已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当下便道:“敝人有几个提议,请殿下斟酌或向贵主转达。”

罗远点了点头,道:“请大纳言道来,在下洗耳恭听。”

“不敢。”丰臣秀长道:


状态提示: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六)会谈--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