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穿越重生>重生明星音乐家>第六百九十章 创作
回味的广阔空间。

也无怪陈天虹那么推崇琵琶行,光是这段对琵琶演奏的描写,就堪称一绝。

秦放歌自己也在琢磨着,是不是要把《霓裳羽衣曲》,以及《六幺》等作,全部给还原出来,光听白居易在诗歌中的描述,就让人心生向往和感概。

唐朝的艺术文化,在煌煌古代文化中,也是盛极一时。

那时候的文人,像白居易一样,琴棋画都‘精’通的比比皆是。他们的诗歌,本来就是特别有韵律,既可以轻‘吟’低诵,也可以纵酒狂欢,引吭高歌的。

就李白的诗歌中,和音乐相关的就特别多,《听蜀僧弹琴》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又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再有学生们都特别熟悉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作,也都是写音乐的佳作,和“

白香山”的江山琵琶,共同誉为唐代描写音乐的三绝。把最里面,至今读来,仿佛穿越时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著名的“阳关三叠”,更是直接根据唐代诗人也是山水画祖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曲,最为著名的艺术歌曲。

细究起来,唐代的音乐文化,散落在唐代文化的点点滴滴之中,都可以写成一部。

乐,在古代六艺之中,都是或不可缺的,也是历代皇朝都特别重视的reas;。宫廷之乐,祭天之乐,更是无比重要。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唐代的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高峰。而其中,诗歌和音乐就是最耀眼的双星。

也让千百年的秦放歌,在重新拾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莫名的亲切。

因为那是一个,音乐与诗歌的时代,两者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写作乐曲,也成为诗人们最喜爱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些**才子们,频频出入宫廷甚至是**等各种娱乐场合,随时随地可以‘吟’咏,演奏,以及传唱。

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时候,更有无数的将音乐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诗歌佳作诞生。

而在唐代,更是有专‘门’的、庞大的音乐机构,并制订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太常寺。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古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当时政fu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是梨园,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排练,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较完善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标志和最好的说明。因此,音乐教育为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推动唐代的音


状态提示:第六百九十章 创作--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