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都市现代>文明之界门劫>24.隐形的乘客

在船员训练室里,几名即将展开任务的随船考察者在集中做体能训练。

“牛顿号”是一艘中型行星船,可以拖挂2个无人动力柜,船上的生态系统不可能像“太平洋号”上那么庞大和完备,居住舒适度也远远不及母船。

“太平洋号”采用的是可控核聚变发动机,这种用核燃料作为主要发动机推进介质的做法,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技了。

但是,在舰船乘客冬眠10年的时间里,亚当已经通过无时无刻的计算,把在人类“3号太空城”中偶然发现的反重力力场的参数研究明白了,发动机引擎的小型化也实现了。

在冬眠第5年,亚当就造出了第一台反重力发动机原型,在其后的2年间不断改进,生产出了近13个成熟、稳定的发动机,并通过4个月的体外实验,证实了其可靠性。

于是,“亚当”就在航行途中制造了“太平洋号”的另外一套动力系统。只等舰上人员的确认,立即就可以切换模式。所以,“太平洋号”上,现在是有两套发动机的。

这种反重力力场,是依靠反粒子的控制来推进庞大物质的运动,其核心燃料就是金属氢或液态金属氢。

金属氢是一种简并态物质,经过超1000万的大气压作用而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行星的内部,比如,像土星或木星那样的天体。

“太平洋号”上有专门利用巨大磁场力制造的“动态冲压设备”,所以制造金属氢没有任何难度。“牛顿号”的主要任务自然是采集能源,为母船提供能持续推进至少5年的衰变元素燃料。

“牛顿号”虽说理论上是一艘矿产飞船,但是,4名随船科学家要在上面度过220小时,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诸葛云在考虑他的任务,引力波发生器已经从他的房间运到了“牛顿号”上,现在唯一要担心的是发射它后,能否按预定的程序,停留在那颗小行星的低空轨道上。

这可能需要特制的小型**来发射它。

幸运的是,“牛顿号”上就有这种东西,为了最低级的防御而携带的武器发射装置。

主要用途是消灭一些靠近的陨石,或可能会对飞船造成损害的太空物质——比如彗星,可以用这些武器改变其运行轨道。

“很好,很好。”诸葛云对这种安排感到很满意。

他不需要向舰长和其他成员解释携带“引力波”发生器的原因,道理很简单,这是每个随船研究者的任务,没人会干涉别人的研究,除非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比如——会威胁到其他船员的生命时。

引力波发生器这东西其实并不大,像一根长长的机械管子,平时会绕成一个圆圈,使用时再机动展开。

人类已经能够做到把它放进一辆小车的程度。发射后进入预定轨道,然后让它通过与附近星体的扰动,模拟“和谐共振”产生的时空涟漪,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牛顿号”上的权限与“太平洋号”的不同,几乎任何一位船员都有操控它的权限。

现在,诸葛云等四位考察者,已经准备好享受这一次220小时的旅程了。他们拟定了考察计划,接下来有12个小时的准备。

考察计划是,在“牛顿号”进入行星低空轨道后,让其释放由智脑控制的动力柜机器人,环绕轨道自行采集丰富的氢元素。

同时发射一部载人飞行器,近距离观测那些“人造遗迹”。

所以,他们请求罗斯福舰长,让牛顿号额外带了2艘小型载人探测器。

这2个小型探测器是一模一样的,一艘作为考察船,另一艘备用。

而诸葛云已经打定了主意,在考察船发射之前,就启动**发射装置,让那个引力波发生器顺利推入高一层的行星轨道,形成永久围绕行星运行的卫星。

对于这次在这颗行星上发现的东西,应该说是一项计划外的考察任务,就算不去管它,对终极任务也没什么影响。

但是,人类的好奇心就是这么旺盛,何况是对这些以研究未知为人生最大追求,并有着特别敏感度的随船研究者。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放弃考察那些神秘造物的机会的。

除了4名即将去行星上考察的随船研究者,另外9名研究者也如期醒来了。

在为期3个月的恢复性训练和对这10年来航行记录,以及亚当收集的各种数据的分析外,每个人还有各自不同的研究任务。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里,研究者们三五成群,边喝着茶、咖啡边聊天。

这地方可不是vr投影和环境体感设备营造出来的空间,而是真正的热带雨林——它是庞大的“太平洋号”上一处完全生态独立的环境,为了适应生态循环而建造的。

其系统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亚当把它管理得很好。

鸟兽、昆虫、植物、微生物、流水瀑布、人造的太阳……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只不过没有任何危险性,它们的每个个体都在控制中,而且被隔离在看不见墙壁的空间里。

放眼望去,让人恍如置身在地球的赤道某地的大自然中。

像这样的空间有很多,甚至还有雪山和极地、草原与沙漠,所有这些环境都是生态系统所必须,最大程度模拟了地球上大自然中的一切。

这些空间每个都由几条独立的管道和巨大的闸门连通,温度、湿度、压力、重力……所有的一切都让人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在一条船上,这些环境舱室


状态提示:24.隐形的乘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