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穿越重生>重生之若锦年华>第三十六章 月考成绩

第二天,就是大家都盼望又忐忑的日子了——月考成绩即将揭晓。

傅敏来到教室的时候,表情仍是温煦的,却也透露了一点好心情。他心态摆得很正,并未期望班里会有什么极具才华的学生,能够写出让他激赏的文章。显而易见,这个班级是以理科见长,他的任务就是指导他们写出逻辑缜密,能自圆其说的应试作文。

不过,这次他还真的收获了几个惊喜。最得他意的就是艾迪和苏若锦。这次的作文题只给出了题材,并未限定文体,艾迪写的议论文,苏若锦写的散文,虽不会跳出文体本身的大框架,但所作的旁征博引却是让他耳目一新。他之前曾经跟课代表艾迪聊过一次,当时就对她的阅读量颇感欣喜,还推荐了一本自己喜欢的是孤独的猎手》给她,因此对她的表现还不算太惊奇。

苏若锦这个小姑娘他只在课堂上问到过几次,看着很安静,但从她有时对课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她的文学素养不错,领悟力很好,情商颇高。他之前对她在军训晚会上的表演也是挺感兴趣的。这次的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东西果然不负他所望,居然有引用但丁的《神曲》原句,并且提到了《尤利西斯》,还能自然流畅,而不牵强附会。对于人生的某些解读也已超越了她的年龄。倒是一个有趣的孩子。

课堂上,他把试卷发下去,因是按照分数高低发的,因此大家马上知道,这次语文,理科两个班级,第一名是艾迪,第二名苏若锦,然后前五名里依次是于飞,姬洛凌,陈俊彦。同学们看若锦的眼光立马又有了不同。毕竟,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之前再出挑,考试成绩没出来之前,再怎么都不能真正让人心服。

若锦倒也没怎么吃惊,毕竟该背的她都背了,与考试紧密相关的古文她也早就拓展阅读吃透,这两块是很有把握的。作文倒是让她犹疑了会儿,因为散文毕竟不好控制。幸好留出的时间长,让她能够列出较详细的提纲。

之后的数学课,姬洛凌以满分名列理科班第一,祈跃对他满意非常,因为两个班近百人,只有他做出了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一小题。这次理科班的数学卷出得很难,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自满,还需努力。其余人,叶惊鸿和二班的祈跃并列第二,陈俊彦,若锦和杨阳并列第四,秦爱伦,艾迪和二班的晋昀珂并列第七。分数都咬得很紧。

英语课上,若锦又很出了次风头,因她竟是年级唯一一个满分。其实英语拿满分很难,不说或多或少总要扣分的作文了,前面的选择,完型,很难有一题不错的。对于一般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而言,语法是个薄弱环节,因为初中的教育总纲里不包括系统讲解英语语法。

但若锦有两点优势,首先,她前世经历的各种考试,留学经历,以及平时看美剧的喜好,已经把她的语感锻炼到了连普通英语老师都未必有的高度。很多小词,如一些意思根据语境有许多变化的动词和介词等等,就是要靠语感来选择的。

其次,她的妈妈曾是高中英语老师,因此在带她们那届初中的时候,沿用了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方式,因而许多学生感觉比较混沌的东西,比如非谓语动词,同位语等等,她都是系统讲解的,而且常常将其他结构拿来对比分析,力求让学生有个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因此她带的三班的尖子生和英语兴趣小组的学生,对于英语的一整套语法都是清晰地铭记在心的,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联想记忆。

前世,若锦本科时的精读课老师最喜欢让她分析长难句,而这也是她的一个另类的爱好。上英语课时,如果老师在读课文,她就自己看下去,看到长句子就停顿一会儿分析。后来没挑战了,她就去看ge,g的长难句。每当把一个难句解析完,她就会神清气爽。对于了解她的这个课余爱好的室友而言,真是很欠扁,很变态!

而最后一部分作文,其实对若锦来说也是很没难度的,毕竟连上万字的论文都写过,曾经也非常痛苦过,因为要符合英国教授的思维和喜好,但是磨练出来了,也就跨越了一个境界。要说她的痛苦,实在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里面。国内的论文字数通常是设下限,越长越好,但国外的教授喜欢简洁明了,能用一个单词表述绝不用第二个单词。因此她读研究生时的论文字数都是有一个区间限制的,比如12000-13000之类。而如何控制在这个区间里,其实比洋洋洒洒一大篇更难。

如今几百字的小作文,对她而言只是小菜一碟,语句精练,词汇丰富,思维清晰。阅卷老师倒是想扣分的,奈何实在难得碰到如此干脆利索,思维缜密,卷面又漂亮的作文,于是大笔一挥,就给了满分。

陈数报出这个结果的时候,满意地看到大家惊诧的表情,于是以若锦为例,又对大家作了一番鼓励。她对这个女孩是越来越满意了,果然是教育大省来的学生,安静,用功,文科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理科成绩在两个班里也排名前五,真是省心!

其余同学听说若锦是全年级唯一一个满分,有敬仰的,有羡慕的,有惊讶的,也有嫉妒的。其中最难受的就是秦爱伦了。她自然认为自己的英语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实际上也是,英语是她各科得分最高的,146分,仅扣了4分。她的口语和语感自然没问题,只是国内的英语教学,语法部分的要求却不是美国式思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 月考成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