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p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p

逍遥,不是任性,不是随意,是随顺事物自然的规律,凭借其势而自然运行。/p

讲的是物适其性,没有什么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分抄,所以,大鹏的自然就是逍遥,麻雀的自在也是逍遥,不是说大鹏鸟要比麻雀如何如何,只是自己在自己的环境下,更舒适畅快的自然体验。/p

为什么说列子的御风不能算是得道呢?/p

因为他的行为不能任用自如,仍然需要有所依赖和凭借。“强求”的执着,是袭违反“道”的规律的,或者不充分满足“道”的内涵的行为。/p

天道自然无为百,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所以说,凡有所侍,皆不自由,随心所欲,任意无穷。/p

对于庄子,道明极为推崇.../p

在懂得“道”度的圣者看来,行动,如果仍然停留在依靠别人的推动、依靠小聪明小手段,都不是真正符合“道”的意义。/p

得道者做事和处世,完全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对事物正确的分析,通过主动的行为、谨慎的态度,得以轻松完成。/p

或者说,逍遥一词,也有如此说法:/p

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p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p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p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p

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p

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p

自然,这些说法,就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说法。/p

而在道明看来,每一个人都有个人的,对于逍遥,对于道的看法完全不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以每一个人都是有一个独立的存在。/p

逍遥游是庄子对于逍遥的向往,大多数人认为不存在.../p

如果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道明也会与大多数人一样,这种逍遥,过于理想化的逍遥不存在...但是现在,道明很清楚,其实逍遥是真的存在的。/p

道明自己本身,就是要摆脱所有的束缚,然后追求着自由。/p

传言,庄子又号南华老仙,而在这个时代,恰巧存在着一位修行者,道号就叫南华...对于这个南华,道明不是很了解,于吉与他比较熟悉.../p

“庄子生活在四五百年前,要是活到现在,应该有五百多岁。”/p

道明分心二用,一边讲道,一边想着自己的问题。三花境界有三魂,是以道明能够分心三用.../p

这一神通,需要自己去参悟,并非每一位三花强者都能够参悟通透。/p

“想要活到五百岁之上,起码也要有三花境界,是以,这里的南华,是不是庄子?”/p

是不是这个世界的南华,因为与南华山有关系,才会自号南华?/p

记忆之中,庄子就是在唐玄宗时期,才被册封为南华老仙之名的.../p

“个人代表不了所有,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是以我的逍遥与他们的逍遥不同。庄子的逍遥,也与我的不同...”/p

道明沉吟许久:“是以,庄子的逍遥,我只能借鉴,而不是全部套用...”/p

双眼微睁,道明扫视着自己的目光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地方,最终微微闭上双眼:“天下之人,万万千千。修道不易,与我无缘...”/p

天下之人千千万万,只是,缘法一词,在修行者这里无比看重...是以,道明有些失望,万万千千之人,与他有缘的,除了逍遥谷众人,听道者之中,没有一个.../p

面对天子,道明直接就选择了无视.../p

道明坐在高台上讲道,声音飘飘渺渺,勾连天地,法则显化,神通无敌。/p

窦妙挨着道明最近,是以收获最多.../p

其实讲道远近,没有多少区别.../p

不过,这个距离还是有些讲究的...正所谓,距离越近,距离道越近,影响越大,所以傍近而舍远就是根本。/p

窦妙此时,仿佛听到了道明的内心世界,逍遥游她不是没有参悟过,也不是没有读过...记得没有修行,与刚刚开始修行,到现在的三花境界,这三个阶段,对于逍遥游的感悟完全不同.../p

一开始读逍遥游,只是因为逍遥游文章集美,几乎是理想化的逍遥世界.../p

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再读逍遥游,则是


状态提示:第197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