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络游戏>军火帝国>第六十二章 到处饥荒
。因此,“黄、浙、一”又被加上了“陆”一字,改称了“黄、陆、浙、一”。

撇开过于庞大的北方军,国内简直就是三国演义了。

只是蜀国不在四川,而是在东北,实力也不是最弱,反而是足够威胁魏国。魏国占据中原,却没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只好凭江死守。吴国更不是夜夜笙歌,而是磨刀霍霍,时刻准备逐鹿中原。

明朝北上灭元,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事情,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从南向北推动,更是才过去没几年。

南京政府黄埔军,倒是很有可能再现一场北上统一战争的。二次北伐既然结束了,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北伐呢?

刚打倒了桂系洋洋自得的南京政府,才高兴了几天,就发现麻烦大了,第三次北伐再次拖延。事实上,民国十八年秋开始,不断被提及的三次北伐就再也没有实施下去。

这年秋天,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全世界经济先是一阵疯狂地震荡,随后进入了漫长而遥遥无期的大萧条时期。

来自英美列强的援助一下子就降低至低谷,这让习惯用金条作战的蒋介石苦不堪言,只好萎缩了全部作战计划,集中力量对付另外一方正星星点火般升起的势力。

国内亲苏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暴动起义之后,艰难地掌握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军事势力,然而由于内部投降主义的不断侵扰,导致这股宝贵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秋天叶落开始的时候,国内亲苏势力成功战胜内部投降主义,将宝贵的军事力量转入穷苦山区。

屡剿不灭的亲苏势力,终于引起了重新掌控江南的南京政府恐慌。蒋介石集中人力物力重兵围剿这股弱小的势力,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南方长年累月的剿匪战争彻底拖住了蒋军的军力,导致及时北伐救世军成为了泡影。

可惜救世军也未能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未能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南下征战。因为在关键时刻,东北军彻底怂了,整个北方沦为了战区。

南京政府后来应该感谢苏联,是他们派人成功让中国的亲苏势力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不过在民国十八年,苏联还顾不上在长江南方的亲苏势力,他们自己国内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既顾不上向宿敌远东共和国进攻,也来不及陈兵中亚威胁北方军政府。

苏联进入大胡子执政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纯粹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计划打前站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控制农业,为下一个五年的剪刀差做准备。

消灭富农的口号,极大地扩大了苏联所谓集体化的打击面。绝望的所谓富农、中农,甚至那些没饭吃的贫农,都在肆意破坏和恶意丹。结果在所谓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国内的农用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一半,农业总产值下降了四分之一,严重的饥荒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保证核心统治区域的稳定,新纳入控制的中亚地区受到了残酷的掠夺,几乎饿死了四五百万人。苏联国内其他地区饿死的人数,亦不会少于此数。

中亚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逃难的场景,大群大群的难民涌向咫尺之遥的阿拉木图一带,希望从这里转入较为平稳的远东共和国。

甘肃大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北方军政府的头顶上,这个时候中亚又出现这么一桩大事,简直就把布政司的诸人差点逼疯了。

陈安紧急调动北方军介入,对难民实行军管。经过协商,远东共和国按人头,向北方军支付过境费和运输费,然后将所有难民都接收到贝加尔湖以及更北边的鄂霍次克一带。

只是陈安拒绝了用远东共和国卢布的做法,坚决要求尤登尼奇用同价款的粮食支付。整个甘肃缺粮严重,有钱都难以买到足够的粮食呀。

远东共和国也缺粮,只好一边向陈安交付储备的军粮,一边紧急向美国购买粮食。尤登尼奇到美国买粮,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但是陈安就不行,除非是尼森伯姆接手,否则北方集团自己购粮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

尤登尼奇运来的大笔粮食,总算降低了甘肃有可能爆发的***危险。

0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到处饥荒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