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三国之乱臣贼子>725.第725章 赈灾

开阳军顺利入城,他们在曹军的监视下径自开赴到驿馆,那里有一处开阔地,足够大军驻扎。 。

将人马安置妥当之后,臧霸便拜访了曹丕,再次表达投顺之意。

曹丕忙着收拾残局,一时之间顾不上开阳军,只是让他们暂且休整一番,听候差遣。

臧霸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混’入城中,不过,看到陈留百姓的惨状,他也就明悟了。

一场大水,倒霉的不只是徐州军,城中百姓同样受灾严重。

街道、店面、住宅,俱是一片狼藉,百姓仿佛行尸走‘肉’一般。

大水来的太过突然,百姓们只顾着逃命,米粟、家财全都浸泡在水中,损失严重。

正因为如此,河水退去之后,曹军才没有出城搜剿残敌,而是闭‘门’不出,救治百姓。

陈留毕竟是曹‘操’的起家之地,如果曹丕只顾着战功,忽略了救助百姓,那么,曹氏在陈留的威望必将一落千丈,这一点是曹丕无法接受的。

城外,徐州军近乎全灭,短时间之内,外城再无威胁,考虑到这一点,曹丕留下六千人守城,又用一千人监视开阳军,剩下来的万余人马全部用来善后。

城中粮秣足够,用来赈济百姓绰绰有余。

曹丕一声令下,库房当即调出五万石粮秣,这是库存粮秣的十分之一。

有了这些粮秣,足够百姓过活了。

衙役、军卒敲锣打鼓,大声宣扬发放粮秣一事。

听说有粮秣可以领用,百姓感恩戴德,连连叩首。

曹丕趁热打铁,又宣布免税两年。

闻听这一点,百姓更是感动。

一时之间,城中俱是赞颂曹氏之言。

臧霸冷笑不已,百姓都是愚昧的,他们完全被曹丕玩‘弄’于鼓掌之间。

民心呀,民心向着曹氏。

这样以来,开阳军必须从长计议,否则的话,一旦暴‘露’行迹,马上就是千夫所指……

陈留城百废待兴,城外,黄河夺济水河道,流入巨野泽(梁山泊)。

济‘阴’、山阳、东平、鲁国,四郡十多万百姓深受其害,流民与日俱增。

如今,曹‘操’在兖州只剩下陈留一郡之地,其余郡县俱为李贤所有。

也就是说,李贤要为曹‘操’承担决堤放水的恶果。

赈灾是一个难题,同样是一个机会,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收拢民心!

兖州百姓多灾多难,先有黄巾之‘乱’,接着又有吕布之变,好不容易过上几年稳妥的日子,曹‘操’又与李贤征战不休。

为了筹集军粮,曹‘操’征收重税,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兖州重归天子治下,又遭遇了水灾,百姓们完全崩溃了。

下邳,大将军府,李贤已经下达了全力赈灾的军令。

青州、冀州囤积了不少粮秣,这一次,正好派上了用场。

不过,李贤自然不会让百姓吃白食,借着这次机会,他决定以工代赈,修缮官道、疏浚河道。

田地尽毁,百姓一年的辛苦俱被大水冲走,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百姓的口粮,又可以妥善安置无业者,省的他们闹出祸患。

兖州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胡庸的背矛军与太史慈的先锋军汇合一处。

两军合计三万人,这三万兵马俱是能征敢战之士,而且又是生力军。

若非李贤军令,胡庸早已经领军冲到陈留城下了,又哪会待在这里,缓缓退军?

太史慈考虑的更为深远,眼下敌情不明,贸然出击极为不利。

再者,张辽、高顺已经到了五里之外,并州军、陷阵营落得如此惨状,于情于理,太史慈都必须了解详情。

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水灾绝非人力可挡。

为了以示尊重,太史慈、胡庸亲自出营相迎。

隔着老远,张辽、高顺便看到辕‘门’外的太史慈一行。

遭遇惨败,却有如此待遇,即便高顺心‘性’沉稳,却也有些心‘潮’起伏。

“都尉!”

异地再会,张辽面目憔悴,再也不复意气风发之态。

太史慈颇为感慨,他搀起张辽,道:“文远,入账详谈吧”。

“喏!”

入了营帐,太史慈屏退左右,帐内只剩下高顺、胡庸。

“文远,这里没有外人,臧霸臧宣高呢?”

张辽咬牙切齿,狠声道:“臧霸怕的降了曹丕!”

“什么?”胡庸一惊而起,他勃然大怒,“啊呀呀,他竟敢如此!”

太史慈却皱起眉头,道:“文远何出此言?”

张辽将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尤其谈到‘私’纵曹休以及曹彰出城一事,“都尉,曹休、曹彰二人必是决堤放水一人,若非臧霸应允,二曹如何逃脱?”

太史慈虽然觉得张辽有些武断,可是,他也明白,开阳军治军极严,如果没有内应,曹休绝难逃出,只是,内‘奸’是不是臧霸,这个不能确定。

当然,在张辽面前,太史慈不好直言疑‘惑’,否则的话,多半会引起张辽的猜忌,让他误以为自己站在臧霸那一边。

有道是旁观者清,太史慈未曾遭遇水灾,思路不受情感影响,他又问道:“这么说来,沿途间,你们没有遇到一个开阳军卒?”

张辽微微颌首,“不错”。

陷阵营只剩下一群残兵,如何敢滞留陈留?

在张辽想来,臧霸已经有了异心,再不离开,只是羊入虎口。

太史慈没有再问,只是说道:“


状态提示:725.第725章 赈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