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高科技军阀>(六百三十)决战开始
之后返回了航空母舰。他这样报告说。“那里从巡洋舰到小筏子应有尽有。驳船正在从运兵船上往岸上运部队和装备。有一艘运兵船至少有两万吨。别的也有六千到八千吨。”

从5000多米的高度开始俯冲之前,各中队长已给自己的飞行员分配了具体目标。6艘大型运输舰、3艘巡洋舰(其中一艘是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旁边的2艘水上飞机母舰,还有1艘单独停泊的巡洋舰,都是主要攻击目标。

“我们开始俯冲,”一个美国飞行员说,“日本人的高射炮猛烈开火,给我们抓住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讨厌的是,在穿过一个暖气层时我的瞄准镜上结了一层雾,尽管这样,那我们也要炸中目标。我们一直俯冲到离海面只有三百米才投弹。没等日本人的高射炮击中我们就脱离了。”

“哈巴库克”号航空母舰的无线电室里,没有随第一波出动的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的军官们在一起,用对讲机收听中队长们跟飞行员对话的情况,他们在选择目标和实施攻击同飞行员对话的语气是平静的。从作战飞机的无线电里传来马达的噪音。加上天电干扰很厉害,无法辨别他们在何时结束俯冲的。最先返回舰上的飞行员们讲了他们看到的情景。

“那里被我们搅得一塌糊涂。”他们中的一个人说。“到处是大股的浓烟、水柱和碎片,巨大的爆炸都把我们的引擎声都淹没了。在我离开的时候,鱼雷机从低空飞来,成扇面展开。整个海面都可以看到白色的雷迹。我看到有一艘日本船中了两条鱼雷,强烈的爆炸和掀起的海水完全把这艘船盖住了。还有两条鱼雷没有击中目标,碰到海滩上爆炸了。整个登陆场成了一座地狱,日本人四散逃命,寻找藏身的地方。”

“至少有两颗重磅炸弹落到那艘重巡洋舰的甲板上。”最后一架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说,“火柱窜到空中。高达七十米,那艘军舰被震得摇摇晃晃,立即开始下沉了。炸弹在一批小船中间爆炸,驳船被抛到空中,船员被掀到海里,木壳小船被震得粉碎。鱼雷命中了集聚在一块的那艘水上飞机母舰和那三艘驱逐舰。硝烟刚散,一艘驱逐舰已经沉入海底,另一艘翻了个,那艘水上飞机母舰的情况看来也不妙。”

一位担任警戒的侦察机飞行员投掉他的500磅小型炸弹后,看到从港口的一头起飞了多架日本战斗机。他朝这架日本飞机俯冲过去并开了火。打了一百多发子弹。这架日本飞机一头栽下去坠毁了。随后,这个飞行员又看到岸上还有五架敌人的战斗机紧挨着飞来,他冲上去向它们扫射,但却被敌机击中并爆炸了。

在飞机出发作战的时候,盟军航空母舰继续向海岸方向靠近。飞行员返回的路程只有80多海里,或者说大约需要飞行半小时。飞机返回的时候同离开时一样。阵容严整。飞行员们进入盘旋降落区,依次脱离编队降落,虽然又热又渴,但都非常高兴。

但是,最先回来的人们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给他们飞机加油,装弹。他们说,尽管已经重创敌人,但日本舰队已经逼近。他们想回去,拿一位中队长的话说就是“再揍他们一次”。

第二波起飞二十分钟后,俯冲轰炸机中队长向航空母舰呼叫说:“要是你们看到这个港口该多好。第一次攻击受伤的船只现在有的沉了,有的抢了滩,还在燃烧呢。水上飞机母舰和那几艘驱逐舰都不见了,沉了。敌人的航空母舰来了,我们去收拾它们。”

他们在海港的出口处又抓住了两艘敌舰——一艘巡洋舰和一艘运输舰。十多位飞行员都亲眼看到那艘运输舰中了弹,有的重磅炸弹在它旁边的水里爆炸了,它转眼就沉没了。那艘巡洋舰尾部中弹,停了下来,也沉了。

岸上的日军高射炮火很猛,有一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窜到海上,以大约三海里的间隔并排行驶,它们的火力也很猛。各中队进行了鱼雷和俯冲轰炸协同攻击。那两艘军舰不断进行规避,作蛇形运动(飞行员们把它称作“蛇舞”)。

六架tbd鱼雷机投了雷。但那艘巡洋舰来了个急转弯。避开了,六条鱼雷都没命中。它躲过向它平行射来的那一排鱼雷后刚刚把定航向,俯冲轰炸机尖叫着朝它扑来。七颗重磅炸弹有的炸中,有的在一旁爆炸,起到了埋在船身里的地雷的作用。它舰尾翘上,再也不动弹了。

鱼雷机攻击失败的部分原因是日本战斗机的攻击。它们冲进鱼雷机群里,向四面开火,牵制鱼雷机。几架侦察机扑向日本战斗机,但日本飞机非常灵活,很难将它们击落。

第二波返回航空母舰以后。飞行员们认为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们吃午饭的时候,飞机作好了那天第三次行动的准备。下午3点30分,118架俯冲轰炸机起飞,最后把这次攻击任务完成。这次。首次使用了各由两架飞机组成的两组战斗机,担任护航,没有派出鱼雷机。

美国俯冲轰炸机在港口外不远的地方抓住了一艘负伤的巡洋舰,把它击沉了。另外的英国俯冲轰炸机攻击了三艘显然已经受伤的舰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飞行员都认为把炸弹全用在这里是必要的。他们搜索了海岸,在离海面不到二十米的高度绕着海岸飞,为他们的炸弹寻找目标,因为现在炸弹比目标还多。

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在空中有几架日本战斗机。他们好容易将其击落,然后也开始为他们携带的子弹


状态提示:(六百三十)决战开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