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青春校园>惊雷入汉>第一百七十八章 青城之威(下)

时间:2012-09-03

襄阳攻坚之战日夜不停,魏军一方面陈兵四方阻碍蜀汉各路援军,一方面抓紧攻势消耗城蜀汉兵力,企图早攻破坚城!魏军投石车日夜投掷,轰隆隆撞击之声震得襄阳城难以安宁,刘禅所之处虽然稳如泰山吗,可襄阳城墙再厚实,又怎么禁得住近月摧残呢?

襄阳城下堆积过万尸体,魏军依旧攻势如狂,没有丝毫退却之迹象。蜀汉皇帝刘禅时至此时也是束手无策,唯有催动人马死命抵挡,力拖延城破之时。负责攻城的魏国大将马隆手段丰富,其打造的冲车,投石,飞梯等器械甚是奇特,也加的结实耐用。

与寻常的将领不同,这个马隆虽然疲于用兵,然对于兵将之保护甚是周到。攻坚战魏军使用多的器械便是挡箭车。若是一万兵力攻城,挡箭车足有千余,可以遮拦大半攻城的魏军。纵使城头的蜀军用火箭去射,用滚木雷石去砸,也要付出比以往大的精力才行。

等蜀军耗了力气击破挡箭车们,魏军早已近城墙猛攻多时。让刘禅无可奈何的是魏军号令严明,哪怕是攻城之,只要营内马隆一声令下,自有一批挡箭车加入战局,护送魏军开始缓缓撤退。此举不仅达到了减少兵力消耗之目的,是成功的消耗蜀军大量的箭矢,和守城器械。

原本信心十足的刘禅此时也是少有话语,城军民被魏军疯狂攻势下的有条不紊,折磨的没了脾气,反倒是人心浮躁,战斗力大打折扣。

襄阳库府之倒也有不少器械,刘禅自然将其拿出来一一使用。包括蜀汉特制的投石车以及弩车等物,威力无穷可数量有限。魏军四面围攻,八方开战,投石车和弩车顾及的方向太少,襄阳仍然是风雨飘摇。

几番强攻之后,马隆换了手段,襄阳城外暗掘地道,准备派遣勇士偷入襄阳城。刘禅指挥守军奋勇顽抗之余,也是现了魏军的意图,于是忙命城军民围绕城墙内部挖掘深堑。对方地道想要入城,却是被沟堑拦住,从沟堑探头出现的魏军直接被监视沟堑的蜀军刺杀!

仅仅是刺杀还是不够,用易燃之物对方魏军挖出的地道之口,使用鼓风等物向地道内部灌松烟雾。地道内的魏军前不得进,只有后退,可人之速如何比得上浓烟滚滚?可怜地道的魏国勇士,不是被烤死,就是滚滚浓烟呛死。

马隆见此计不成又生一计,派遣精兵推进到襄阳城下之后,便开始挖掘襄阳城墙根部。那城墙建立平地之上,必然有其根基。挖到一定程便显露外,顺其根基继续下挖便,着根基底部挖出一个大坑。坑支撑上木桩顶住襄阳城墙地基,然后继续侧翼挖掘,如此再三。

待稍有规模便以引火之物铺垫好大坑,魏军退出之后一把火点燃,那火势坑燃烧不断。由于是城墙根底,因此城上的蜀军除非是出城,否则难以灭火。火势一起,支撑城墙地基的木桩随之烧断,城墙顿时崩塌一角!

底下城墙不断崩塌,魏军投石又把城墙砸的千疮孔,早有多处城墙塌落。上下不断猛击,襄阳城墙终于是支撑不住,坍塌了一大片!

没了城墙阻拦魏军,魏军便可长驱直入和蜀军肉搏,马隆欢喜之际又是为之气结!原来刘禅见魏军攻势犀利,早知城墙难以久持,动用城姓城墙之后又是修筑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虽然不能喝外围的襄阳城墙比较,可也是非常坚固,根据刘禅的设计理念,是城墙之间增加了圆形的堡垒。

旧墙露出坦途,却是墙拦路,马隆如何不怒?蜀军平忒顽固,简直是让人恨之入骨。魏军倒也是不慌不忙,依旧按部就班的继续自己的攻势。蜀汉军民君臣墙与旧墙之上奋起阻击,血战连日。朝臣武将多有伤亡,就连立也是手臂箭,带伤指挥作战。

襄阳城北乃是水门,魏国战船不敢强攻,只是远程投石车抛射不停。马隆模仿蜀汉的弩车,早就打造了自家的弩车。这些弩车射出的铁锥可谓势大力沉,声势惊人,平射而出,重重撞击水门之上。饶是襄阳/水门坚固无比,屡屡遭受重创也是不久之后被射烂……

幸好刘禅对此也是早有准备,所谓柔能克刚,从城头之上坠下渔网。那鱼网乃是特意制作,结实非常,渔网之上绑有铁定竹尖等物。有水性好的水军潜入水门附近的水域,把垂落水的渔网紧紧的绑无数铁锥之上!

那渔网有余是特质而成,上面的空隙非常之大!说是渔网,不如说是模仿渔网形状而头打造的守城之网!魏国弩车的铁箭猛地射出,大半是从渔网的窟窿飞出,对于渔网没有丝毫的杀伤。偶有撞击渔网之上的铁箭,虽然可以撕开一片空隙,可要击破整片渔网却是要不断的大量射击才可。

魏军不是本土作战,这铁箭又不比石块随处可得,大量射击之后已然是存货不多。而蜀军做的不过是不断的换渔网,破旧的向水一扔,城头上网撒下又是恢复如初!魏国水军见状性驾船猛冲!左右你的城门也是不了,小小的破网能拦住战船么?

战船近身便要冲击蜀汉水门,城头之上蜀军用竹竿接驳尺,纷纷从城头插下!那竹竿插下的一端上乃是铁锥包裹着无数易燃之物。尺竹竿居高临下很快便顶了魏国战船之上,有的顶魏国战船的前端,有的干脆就戳了对方的桅杆之上。

魏国战船前进的势头受阻,此时落下漫天的火矢,是射击魏国战船,也是射向那尺竹竿顶端。易燃物遇火即着,魏军战船被无数竹竿顶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八章 青城之威(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