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玄幻奇幻>诸神的契约>第2章 光明教会的逆袭(2)

可是,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一直缄默了许久的光明教会这次却一反常态,对弗兰德斯此次的做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皇克莱门特甚至为此事而专门发布了一则讣告,并且再次号召所有“真正”的光明教徒站出来反抗那些身为“恶魔和异端”的统治者们的残酷压迫。

光明教会的反应还不仅如此,在为莱恩写的那篇讣告的尾端,克莱门特宣布组建十字军,号召教徒们“如同上次对待异族”那样来对付那些一直“肆无忌惮的压迫”他们的弗兰德斯帝国。在最后,教皇宣布弗兰德斯帝国的国王米斯特为“最大的魔鬼”,而“我们最亲密的战友”罗密欧,则“勇敢的摒弃了他们父兄曾经犯下的错误,他将与光明教会一起,为捍卫信奉伟大天界诸神的子民的骄傲和荣耀,与我们一起解放那些陷落在恶魔手中的土地。”

事实上,在教皇的讣告和宣言还没有来得及走出复活岛之前,由埃斯加特帝国的精锐骑士团“烈风”为主的新的“十字军”和光明教会早就安排在那里的“圣殿骑士团”,就已经坐上了开往水晶城的战船。

在弗兰德斯帝国国王回到水晶之城的第二个晚上,当重伤未愈的他再次踏上水晶之城那厚重的城墙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已经登上了剑湾码头的埃斯加特帝国的骑士们。在迤逦行进的军队手中,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一直由城下延伸到了码头,看起来就像是一只长长的巨龙正在向着近在咫尺的水晶之城逼近。

其实埃斯加特帝国的反应并没有出乎弗兰德斯帝国国王的预料,只是他没有想到他们会来得这么快。这其实还需要感谢原本的奥古斯透子,为了能够更快和更迅速的调动大军,奥古斯瞳十万大军全部放到了埃斯加特帝国东南方向的克莱斯顿。只有在这个地方,帝国的军团才可以更好更快的对于弗兰德斯和光明教会任何的举动而做出及时而又迅速的反应。

而米斯特虽然也在水晶之城布防了大军驻守,但是这次第一是他没有想到他们会来得这么多和这么快,因为还在五天前,奥古斯凸建议他做好准备,在可能的情况下合力灭掉东南方的光明教会,只是被米斯特婉言拒绝。那原本为光明教会准备的十万大军转眼间就来到了自己的都城,而且这次在这些骑士之中,还混杂了众多来自光明教会的圣堂武士和神圣骑士,除此之外,精通辅助魔法的牧师和祭司也是一个不少。

不仅如此,在他们来到这里之前,一批更为令人心悸的客人更早的造访了水晶之城。位于最外围警戒的灯塔和码头上面的哨兵,全部遭遇了隐藏在黑暗中的杀手。当这些位于最前沿的警戒塔失去了效用的时候,来自埃斯加特的骑士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便轻而易举的登上了水晶之城外围的剑湾海岸。

在成功登陆之后,得到了消息的弗兰德斯帝国在梅森大公的组织下,迅速的调动了一支足有两万人的骑士部队前往阻截那些不怀好意的客人。可是,还在他们前进的路上,他们就遭遇了一潮见的暴风雪。

显然那场暴风雪并不是因为天气骤变的缘故,因为即便是在水晶之城的冬天,也未曾飘过哪怕一丁点儿的雪花,更何况这是在一个夏天即将来临的季节。

能够在这样的天气下施展出几乎笼罩了数十平方英里的暴风雪,显然只会出于一个大魔导师的手笔,而现在人们所能够想象的到的水系大魔导师,也只会有普鲁顿的主人。

可是来到这里并不仅仅只有水妖王一个人。就在那漫天的大雪之中,一柄长达数百英尺的火焰十字巨剑显得极为醒目,被派出去试探敌军的弗兰德斯先头部队甚至都还没有见到对方将军的模样就全军覆没了。

这件事情使得暂时掌控大军的梅森大公进一步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艰巨程度,他一方面急令帝国的各个行省务必迅速召集援军火速赶往水晶之城,另一方面,他对于水晶之城的城防又进行了一次加固工作。拒事出仓促,但是这仍然令水晶之城再次以一座雄伟要塞的样子重新被盛世中的人们记了起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战争是埃斯加特帝国和弗兰德斯帝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虽然双方都准备得极为仓促,但是两大帝国仅仅在这场战场上就投入了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已经是接近于它们的极限了,两大帝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尽数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仅埃斯加特帝国方面出动的大军甚至就超过了二十万,不过这其中有大部分的功劳需要算在光明教会的头上,因为受到教皇的感召,大约有十万的光明教会教徒纷纷不远万里赶到了水晶之城,这其中约一半的民众是来自于附近的弗兰德斯,甚至还有小部分的帝**队和牧师也趁着深夜逃到了对方的阵营。在诸族之战中,被吟游诗人们所传诵的那些有关于天界的神迹总是被有意无意的扩大了,在光明教会和埃斯加特帝国再次卷土重来的时候,大多数信奉光明诸神的教徒仍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光明教会,尤其是那些曾经在诸神之战中经历过神迹的人们。

在弗兰德斯帝国国王仍然身受重伤的时候,这些事情无疑令战局进一步向着弗兰德斯不利的方向发展。在弗兰德斯帝国的第一拨军队受挫之后,梅森大公就知道了对方阵营里面肯定来了水妖王和克尔格雷恩,而己方现在的强者仅剩下米斯特一人,而且他还在与弗尔泰斯特的战斗中


状态提示:第2章 光明教会的逆袭(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