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青春校园>漫步歌神路>一些流行音乐演唱的科学知识
证人声不被掩盖呢?

方法有两个。第一,提高自己的音量——所谓一力降十会,但这么做是以气息和声带为后盾的,人体不是机器,不可能无止尽的提高音量。

而第二,则是通过锻炼,让自己在3000hz附近的泛音丰富有力。

为什么是3000hz?原因也有两个。

第一,和听众有关——人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区在2000-4000hz之间,以3000hz左右为最。(分贝的概念和温度有些相似,0不是下限,0分贝的定义是普通人耳朵刚好能察觉的音量。但实际上,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耳灵敏度是不一样的,3000hz左右的声音,只需要-7分贝就能被人耳察觉了)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人耳的构造是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易形变的共鸣腔,恰好对3000hz的声音的强化最大。

第二,和歌手有关——从能量的角度来说,一般管弦乐器的声音能量分布,是从0hz开始越来越高,在500hz左右达到一个峰值(这个峰值称为低频共振峰),然后迅速逐渐降低。而人一般说话的声音也差不多,在多数频率段上往往比乐器还低一点,很容易被掩盖。但是,人在演唱时却不一样。演唱的声音能量,在0-500hz段远低于乐器和说话,但在500hz以上,并非单调的逐渐下降,反而在3000hz左右会回升出一个峰值(这个峰值称为高频共振峰,是演唱时独有的)。虽然高频共振峰的实际能量比低频共振峰小,但和同频乐器的能量相比,差距却很大。

也就是说,歌手在自己的高频共振峰上的泛音越丰富有力,听在人耳里的效果越明显,即使在基频的音量不如伴奏,也不会被掩盖(所以,唱歌和歌唱,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极大区别的)。而不同的人,高频共振峰不一样,一般男歌手在2500-2 手在3000-3200hz。

高频共鸣峰很重要,能够良好利用这个物理现象的歌手,能够将自己有限的音量传很远,这在还没有扩音器的时代,是必修课(虽然那时的人还没有共鸣峰的概念)。无论是东方的露天戏班子还是西方的室内歌剧院,要让现场所有听众听清自己的歌声,不用高频共鸣峰是不可能做到的。

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歌手在演唱时会有高频共振峰,原因在于喉腔(这也是为什么男歌手的高频共振峰比女歌手低一些——因为男人有喉结,喉腔普遍要大一些)。

而在较早的年代,东西方交流还不多的时候,西方人认为产生共鸣峰必须降低喉位,让喉腔成为一个单独的共鸣腔——实际上,共鸣峰的产生和喉位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很多戏曲演唱,都利用了共鸣峰,但却是用高喉位在唱。

事实上,虽然现代的研究知道了高频共振峰源于喉腔,但目前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不同的声乐技术,目的就是追求共振峰(即让泛音在共振峰附近丰富有力)。从人的自身感受来说,共振峰明显时,体内会感觉到一个共鸣点,仿佛那个地方在发声一样,而听众听起来,会觉得声音有焦点,或者说,有芯。共鸣点位置的不同,往往形成不同唱法流派。

那么,怎样才能使歌声的泛音丰富有力呢?(注意,这里说的是泛音,而不仅仅是高频泛音)

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人绝对意义上提升音量,终究是有极限的,只能通过共鸣这种高效方式来实现——人的共鸣腔通过锻炼,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如生理解剖学的知识,人体共鸣腔可以划分为喉腔(或者说咽腔)、鼻腔、口腔。

口腔除了嘴巴和舌头,都是不易形变的,一般来说,无论说话还是唱歌,吐字的基本技巧就是通过口腔形状的改变来实现的。(也正因为嘴舌非常灵活,甚至可以形成单独共鸣腔,从而创造了呼麦的唱法,当然,这里还是不讨论这个)

于是,多数声乐技术,就是通过改变喉腔和鼻腔在发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来实现的。传统的共鸣划分,有胸腔共鸣、声道共鸣、头腔共鸣。

实际上,胸腔共鸣是不存在的——在气流经过声带形成振动之前,怎么可能有共鸣?它其实属于喉腔共鸣;声道共鸣,就是喉腔共鸣;头腔共鸣,就是鼻腔及其周围区域的共鸣(如额窦、蝶窦)。注意,鼻腔共鸣不是指气流经过鼻腔,从鼻子里出来。

人在演唱时,嗓子是打开的(所以唱歌前有开嗓的概念),打开的嗓子,喉腔的体积相对来说是很大的。任何一种共鸣,都是喉腔起主要作用,其他地方则相当于微调——共鸣的作用:喉腔>口腔>鼻腔>其他。当然,微调的结果往往给人的自身感受,会觉得共鸣的关键在别的地方,而非喉腔(比如,面罩共鸣什么的,就是如此)。这也是在科学研究不够深入时,前人总结经验时会搞出错误的命名的原因。注意,这里不是说微调不重要,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原理,毫厘之别,往往也是相差千里的。

数学、物理、生物方面的准备知识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声乐概念。

如一般大家熟知的唱法大类划分——美声、民族、通俗。

美声唱法,在数学模型上的体现,就是第一重视低频泛音的共鸣,第二重视接近高频共鸣峰的泛音的共鸣。

民族唱法,在数学模型上的体现,就是第一重视接近高频共鸣峰的泛音的共鸣,第二重视比高频共鸣峰更高的泛音的共鸣。

通俗唱法


状态提示:一些流行音乐演唱的科学知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