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玄幻奇幻>一路绝尘>1832.研讨会的发言

1832.研讨会的发言

退休其实只是针对平民百姓的,给一点退休金不说是什么安享晚年,至少可以衣食不愁了。不过对于像黄**这样曾经身为一县之长的官员来说,退下来的只不过是职位,其他的待遇照样拥有,住院可以住单间,出门可以派小车、可以参加休干所组织的钓鱼、书画、棋牌乐,也可以公费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在诸多方面退而不休,可以与他人合办公司、新办项目,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资源还不好好利用,岂不白白浪费掉?

当了三十多年的官,也就坐了三十多年的办公室,说了三十多年的官话,做了三十多年的官事,吃了三十多年的官饭,时间长的连自己都腻味了:在县城里住着,遇到领导得殷勤着,遇到下级得端着,遇到交际得应酬,遇到矛盾得躲着,遇到女人得伤肾,还不如退回到自己的老巢里来,那里是他的根据地,又是他的嫡系手下最多的地方,还是他小儿子的势力范围,自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没人敢在桃花源镇上冒犯他。

现在的官员不再和前些年那样,要么是钱迷要么是**,即便是在新常态下不作为取代了锐意进取,也希望自己的形象不是那么丑陋可笑,不说是随口唐诗宋词、警句名言,至少也得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文雅一些,所以黄**从在任上起,就一直很关注花鼓戏的动态,特别是退休以后,给了他一*武林花鼓戏学会的副理事长的头衔,他就自我感觉变得更加文质彬彬起来,甚至请人捉刀,以他的名义在刊物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自然好评如潮。

花鼓戏是三湘之地最著名的地方戏种,源出于汉族民歌,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的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清代晚期的戏曲理论家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载,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就曾经看过花鼓词的演出,然后,逐年发展,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的班社在农村进行季节性的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是主要形式。到了清光绪年间,花鼓戏的发展才出现了结班演出的剧团形式。只是和宣统年间的《长沙曰报》上登载的那样,当时的武陵就有官方禁止“花灯淫戏“的通告,各地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屡见不鲜,各地的花鼓戏班都不得不兼演当地流行的各种大戏剧目以作掩护,例如武陵的“车儿灯“就有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此起彼伏。

其实在创建之初的清朝末年到民国的整个时期,**一直是个与**并称的行业,前者就是打着卖艺不**的旗号又当**又立牌坊,后者就是光明正大的皮肉生意,除了好逸恶劳的极少数人,多数女艺人其实都是为生活所迫,为生存所不得不为之。直到*****以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花鼓戏才能成为艺术学院的专科,各地也才能分别成立专业剧团,**城市的剧场进行公演,所以说,新旧社会两重天在花鼓戏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因为领导重视、群众喜闻乐见,有关人员不仅整理出《刘海砍樵》之类的新编历史剧,更是在现代戏改革的大潮中,创作出《打铜锣》、《补锅》等剧目,不仅登上舞台,还被搬上银幕,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省花鼓戏剧院,不过这也就是花鼓戏的**时刻了。

而花鼓戏随之迅速衰败和面临**的生存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不断淡化,戏曲编创队伍的日益萧条,传媒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充满低俗和刺激的“夜店文化“充斥着演出市场,造成花鼓戏观众的急剧流失,最主要的还是传统剧目吸引不了年轻观众,编创人员也没有贴近生活节奏的现代作品问世,连赫赫有名的京剧都不得不为生计而苦苦挣扎,花鼓戏就自然也步入了衰退之路。

花鼓戏其实就是两湖、皖粤等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一种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三湘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而三楚之地也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的,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因此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不同、流派不同,各地区的花鼓戏也就有着各自的风格特色。

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光是潇湘一个省就有星城花鼓、岳州花鼓、衡州花鼓、宝庆花鼓、永州花鼓、武陵花鼓之分,在花鼓戏鼎盛时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剧团甚多,名角辈出,而且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三里五台“的景象和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动火爆的场面。只可惜仅仅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中心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经济工作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随着有关方面对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的忽视,对文化建设的放任自流,随着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加上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快


状态提示:1832.研讨会的发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