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亚历山大四世>第九章 前往吕克昂
师吗?,你凭什么呢?”

“人的境遇不同,所知道的东西不一样。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亚历山大继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而终不解矣。”

亚历山大引用了韩愈《师说》里面的话,甚是精辟。斯特拉图想了好久,才有所体会。心里大骇,没想到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有这样的学问,自己学哲学这么久,一个小孩随便一句话就如此精辟,心里不禁大为钦佩,于是变得重视起来。

“你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刚才我是在想这个世界是否有灵魂?”

“我只想说,人死如灯灭,他的ròu_tǐ也将于不久之后腐朽。他对人世间将不会再产生任何作用力,他的影响只局限在他生前的所作所为。”

“那你如何证明呢?”

“你什么时候看到或者什么时候听别人说过某人死之后他的灵魂杀害了某个人或者附了某人的身,抑或是发出了什么声音?”

“没有。”斯特拉图摇摇头。

“那你看到过神明吗?他是否在大白天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你眼前,而不是在脑海里、在梦幻中?其他又有谁看到过?”

“也没有。”

“对,一切都是虚无飘渺的,声称自己是某位神明的儿子或者继承神明的意志那只是一些统治阶级欺骗平民、使平民臣服而编出来的鬼话,正是世人都太过愚昧,因而才会相信神鬼灵魂之说。”亚历山大慷慨陈词,丝毫不顾及两人的脸色变化。

“你这么说,那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个骗子,阿蒙神都不存在,那所谓阿蒙神的儿子更是子虚乌有了,不是吗?”

“不,他不是个骗子,他就是阿蒙神的儿子,他还是阿喀琉斯和赫尔克里斯的后代(奥林匹亚斯是阿喀琉斯的后代,腓力是赫尔克里斯的后代)。因为人们需要,整个希腊世界需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才有了从未有过的凝聚力,科林斯同盟就是个明证。虽然有狄摩西尼这样的分裂分子,但是伟大的伊索克拉底所倡导的泛希腊同盟和对波斯的复仇战争最终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手中完成,马其顿的军队得以横扫亚洲直至印度。”亚历山大义正言辞地说着前后矛盾的话。

“哈哈哈哈哈!”

不远处传来了一个人的笑声,只见一个满脸胡子的老头笑得非常灿烂,旁边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也微笑着。

“园长!”斯特拉图和阿里马斯异口同声叫道。

亚历山大看着看着远处的两个人,心中异常的激动,他们都是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人物,除了都是著名的唯物论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又是影响深远的科学家,伊壁鸠鲁则是伟大的哲学家。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们成就还远没有后来那么高,但是对赵明心灵的冲击还是很大的,自己可以和两位大哲面对面交流,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即使自己的一些哲学观念和科学知识要远远领先他们,可是毕竟不是系统地研究过,特别是哲学,虽然看了很多书但还是满脑子浆糊,更何况自己来自21世纪,实在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不过要说服他们为自己服务,就要给他们以巨大的震慑力。

注:

①狄摩西尼(dehenes公元前384—322),古希腊最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和雄辩家,希腊联军统帅。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雅典一武器制造商家庭。在他7岁时,父亲去世,留下的巨额财产被监护人侵吞。狄摩西尼成年之后,决心向法庭提出控诉。他虽然身体虚弱,但意志十分顽强,为了克服从小就有的口吃和咬字不清等毛病,他曾到海边对着波涛练嗓子,把小石子放在口中来纠正发音,攀登高山以增加肺活量,对着镜子练习姿势。经过勤修苦练,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古今第一大演说家。此后,他长期代人撰写状纸,犹如后世的律师一样,并投身政治,曾领导雅典人民进行近30年反对马其顿王国的斗争。公元前322年10月,当安提帕特进军雅典时,狄摩西尼弃城而逃。10月12日,他见复国无望,于克罗利亚服毒自杀。后来,雅典人为他树立了铜像以纪念他的忠诚。

②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雅典富裕奴隶主家庭,是智者普罗泰哥拉和高尔吉亚的学生,与苏格拉底亦有师生关系。他虽然猛烈抨击当时日渐颓败的智者教育,但局限于从道德人格上的指责,尚不能像柏拉图那样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批驳;实际上,伊索克拉底在很大程度上还师承了智者派的教育传统,主要教授修辞学和雄辩术,以培养演说家为己任。伊索克拉底一生写了许多演说词,其中最有名的是《全希腊盛会献词》、《泛雅典娜节献词》等。他的演说词多半是抒发自己政见的政论性文章、修辞学论文及法庭辩论。从这些演说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伊索克拉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断称颂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的光荣历史,希望希腊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把战争打到亚洲去,带回东方的财富以解决希腊各城邦内部的矛盾。伊索克拉底终身为这一政治理想而奋斗。过去有些史书认为他的这种政治理想充分暴露了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侵略野心,现在有些史家则认为,伊索克拉底希望希腊成为一个超越城邦的统一国家的理想是符合希腊社会


状态提示:第九章 前往吕克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