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红色苏联>822.第822章 击落F-117(二)

萨姆-3导弹,是苏联五十年代的一款老式的防空导弹了,这种导弹的性能,到现在已经非常落后,同时,也是大量出口的一款导弹,相比原型导弹,这种导弹的制导系统进行了升级,除了可以使用原来的制导雷达提供的引导信号之外,增加了数据链,可以通过指令制导的方式飞行!

在苏联的武器库中,选择这样一款武器,那自然也是有道理的,这种射高只有一万五的导弹,已经足能够覆盖隐身飞机的作战空域,而更重要的,就是这款导弹的战斗部威力巨大,它采用破片杀伤方式,破片数量可达到3670块,4枚导弹齐射可形成15000多块碎片。

虽然引导精度还是不够,但是,一次发射四枚导弹,齐射攻击一个目标,一万五千块的碎片,足够将f-117的飞行空域彻底地覆盖住!而且,这种导弹造价低廉,多打几枚上去也不心疼。

就在安德烈向加尔铁里提议之后,加尔铁里欣然同意,从苏联进口了数套这样的作战装备,同时,因为这些装备的技术太先进了,双方经过协商,阿根廷的防空部队,并没有接手这些装备,全部都是由伊拉克籍的战士操作的,算是一支雇佣军了。

而这些挂着伊拉克籍的战士,外貌看起来,可一点都不像是中东人,分明的斯拉夫民族,甚至还有高鼻子的俄罗斯人种,他们的证件,还带着崭新的墨香。

这些雷达和防空导弹,白天的时候,就在附近的小树林里面隐蔽,只有当天色黑下来之后,才会秘密地展开,而在阵地的周围,阿根廷陆军更是将这里全部戒严,任何人都渗透不进来。

现在,米波雷达的巨大天线,以每分钟五转的速度转动着,不断地刷新着周围的空域的信息,在操作舱里,嗡嗡的发电车的声音中,穿着阿根廷军装的“伊拉克”雇佣雷达兵们,正在警惕地注视着雷达屏幕。

时间,在一点点地过去,八点,九点,十点,十一点,雷达兵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两个小时换一次班,马上就又该换班了。

什么都没有发现,难道今晚又白等了?

就在他的脑子走思的一瞬间,雷达上,突然跳动起来了一个回波!这个波形很弱,非常恍惚,但是,绝对不是干扰!

美国人还真大胆,居然不用电子干扰机,直接就用隐身机过来了啊!

其实,也不能怪美国人大胆,美国人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密,如果电子干扰机跟着过来,那简直就是在告诉阿根廷人,做好准备啊,隐身机过来了!

反正在这个时代,隐身机的技术是超前的,苏联人都对隐身飞机没办法,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阿根廷!所以,隐身机独自前来,反而更安全!

他们不知道,地面上,两台呈搜索状态的米波雷达,已经发现了他们!

“快,启动计算机系统,联网分析!”大胡子的指挥官大声喊道,他的声音中,带着激动。

这边已经发现了目标,接着,另一台雷达,也发现了目标!计算机系统快速启动,凝聚了苏联雷达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的程序,在快速地运行着,大量的数据,源源不断地进行汇总,然后,显示到了雷达的显示器上,准确地捕捉到了目标!距离六十公里,即将越过拉普拉塔河!

“保持正常刷新,通知导弹部队,准备发射导弹!”

总统府前面的空地上,四联装的导弹发射架开始旋转,四枚萨姆-3导弹,瞄准了北方,后面的制导雷达,也随时准备开机,尝试在米波雷达的导引下捕捉目标,同时,通过数据链,也在源源不断地接收雷达传送过来的数据,准备给导弹引导。

总统府,作为美国人肯定会打击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阿根廷防守的重点,这里濒临河岸,受到的打击风险很高。

天空中的隐身飞机,同时也在急速地靠近!

“距离目标还有二十公里,进行攻击前的最后准备。”惠特利打破无线电静默,这也是整个攻击过程中他下达的唯一的命令。

同时,惠特利开始操作自己的战机,最后一遍核对坐标,弹舱内的一枚908公斤的gbu-10激光制导炸弹,也已经被激活。

炸掉对方的总统府,对对方的打击是最大的!而另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则会炸掉旁边的国防部大楼!正好是顺道的事!

座舱里的显示器上,开始显示红外图像,随着河水逐渐消失,阿根廷的首都,已经出现在前面!

机腹下面的激光发射器,准备发射激光信号,惠特利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这只是一场寻常不过的和演习一样的攻击行动而已!

准备轰炸!

“发射!”看着对方已经靠近到己方要地,距离己方的防空导弹阵地,只有十公里的距离,防空导弹连的连长下达了开火命令。

发射!四联装的萨姆-3防空导弹,尾部冒出炽热的火舌,一枚,又一枚,四枚导弹,先后离开了发射架,刺破苍穹!

同时,制导雷达,也在这一刻迅速开机!如果能捕捉到目标,那就利用制导雷达来引导,如果无法捕捉,那就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接收米波雷达的指令引导!

一个微弱的回波,出现在制导雷达的屏幕上,雷达兵高兴地大喊起来:“找到目标,准备转入手动跟踪!”

隐身战机,并不是绝对隐身,只是反射雷达回波小而已!当雷达的功率增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容易被近距离找到的!而现在的制导雷达,就额外增加了


状态提示:822.第822章 击落F-117(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