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军事历史>红色苏联>925.第925章 125毫米榴弹的反击

无效!美国人最大的希望,他们的反坦克导弹,居然也无法撕裂苏联坦克的前装甲!这让美国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而同时,这些反坦克导弹的发射,彻底惹怒了对面的东德人民军。

“榴弹,发射,干掉那些反坦克导弹!”卡尔在无线电里面大声喊道。

榴弹!

坦克在行进的时候,从来都不在炮膛里面塞弹药,只有什么时候车长的命令下来了,才会塞上对应的弹药,毕竟,目标不明确的时候,是无法确定弹种的,比如现在,想要干掉那些反坦克导弹,榴弹绝对来得更痛快!而且,相比穿甲弹要精确瞄准,榴弹就不需要了,只要瞄准大概的位置,一炮过去,就解决了!

炮塔座圈上,一圈的弹药在快速地旋转,跟着,一枚榴弹就被自动装弹机塞进了炮膛,按照刚刚对方发射的时候的方位,炮长进行了瞄准,跟着,就按动了电钮。

“轰!”巨大的爆炸声中,一枚125毫米高爆榴弹,就飞了过去!

除去沿途留下的必要的看守的坦克之外,二十一团现在还有七十多辆t-72坦克,现在,这些坦克瞄准了前面的那些反坦克导弹发射阵地,几乎是两枚炮弹瞄准一个目标的!

如果是夜间,因为红外成像夜视仪的距离有限,在两千米外进行瞄准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东方已经发亮,天色已经逐渐转好,视野开阔,有什么看不到的?

带着死神的呼啸,125毫米的高爆榴弹,向着那些反坦克导弹的发射阵地,飞了过去!

此时,美国人正在惊讶之中,怎么无法击穿?怎么无法击穿?就在这种时候,他们看到了对方坦克炮口飞出的浓烟,跟着,就看到了那些炮弹飞来!

不好,该死,他们的反应太快了,向己方这边发射了炮弹!

虽然不如155毫米的榴弹发射的时候场面壮观,但是,125毫米的榴弹,也足够将整个阵地变成一片火海了!有的美国士兵,惊恐地向着后面转身就跑,有的,则趴在了地上,抱头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此时,那些车载的反坦克导弹,就显示出优势来了,看情况不妙,他们立刻发动车子,向后猛倒!

不过,炮弹来得很猛烈,几乎是转瞬即至!

“轰!”一枚炮弹,在离反坦克导弹发射位两米的地方爆炸,瞬间,地面在震动,无数弹片飞起!

那名趴在地上的美国大兵,瞬间,感觉到了自己的前胸,像是被什么狠狠地拍了一下一样,就好像是在跳水的时候,肚皮首先接触到了水面,又仿佛是在拳击场上挨了一拳,喉头一热,哇的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

他已经受了严重的内伤!

在大口径榴弹炮的炮弹飞来的时候,趴在地面上是最傻的选择,不过,向后跑,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纷飞的弹片,追上了那名正在飞快地向后跑的美国大兵,瞬间,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后背上,一股巨大的气浪冲击过来,无数的弹片在气浪之中,击入了他的身体之中!

他踉跄地向前跑了一步,跟着摔倒,嘴里出血,而后背,慢慢地全部变成了红色。

一辆吉普车,上面载着反坦克导弹发射筒,正在快速地向后退,一枚炮弹,结果正好击中它!在巨大的爆炸中,整个发射车,变成了一团燃烧的火球!

当然,也有幸运的,几名美国大兵见势不妙,立刻就向己方的坦克的方向跑,躲在坦克的后面,听着炮弹爆炸之后,弹片打在坦克装甲上的砰砰的碰撞声,好在他们自己毫发无损!

死里逃生的感觉,并不爽,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反坦克导弹,并不适合在战场上正面使用!尤其是单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它更适合埋伏在对方装甲部队经过的位置上,从侧面搞偷袭,而且,打了之后就跑,立刻转移阵地!

现在,双方是在正面战场上!面对面地用反坦克导弹,射手是相当危险的,虽然反坦克导弹有距离上的优势,一般的穿甲弹,两千米的距离就已经很逆天了,而反坦克导弹轻松地三千多米的射程,但是,经不住人家用榴弹轰啊!

反坦克导弹部队瞬间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蒙特尔知道,己方已经别无选择了!必须用坦克对坦克来解决!

“注意,装填穿甲弹,准备击毁苏联人的坦克。”蒙特尔继续下达作战命令。

装填穿甲弹!高大的m1坦克内,肤色黝黑的黑人装填手,将沉重的穿甲弹,塞进了炮膛。

此时,西方的坦克,还没有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法国人的勒克莱尔是最早用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不过现在还没有研发成功。好在西方人的个子本来就高大,尤其是在美国坦克里,装填手几乎都是靠黑人来充当。

在后世,m1坦克虽然使用的是和德国一样的120毫米滑膛炮,但是,弹药完全都是美国人自己生产的,而且,美国靠着自己的技术,生产出来的贫铀穿甲弹,穿甲能力比德国的120毫米提高了一个档次。

但是现在,美国匆匆换装了120毫米的滑膛炮,炮弹还是没有来得及研制新式的贫铀弹,就跟贫铀装甲一样,还在难产之中,美国的坦克装备的,只是普通的和德国一样的dm33穿甲弹。

其实,120毫米的坦克炮,莱茵金属公司从六十年就开始探索了,一直到74年,这种坦克炮已经初见端倪。

同时,一款坦克炮的火力,不仅仅决定于炮本身,还和它使用的弹药有


状态提示:925.第925章 125毫米榴弹的反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