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仙侠修真>剑断灯灭之时>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请吃饭
分上乘,但是不艳,稳重素朴,手里拿着一杯热茶,看着窗外似乎有些神游,听见有人开门他头也没回,但楚寻语知道此人绝不简单,不仅修为深不可测,而且侧着脸能感觉到他那眼中闪烁着一抹幽冥的绿色,这是杀人杀多了才有的感觉,楚寻语回头看看孙濛馨,却不料孙濛馨张大了嘴,好半天才吞吞吐吐的叫道:“三……三表叔!”

“三表叔?”楚寻语大吃一惊,“这还真是你们家亲戚?你在骸谷还有亲戚?”

“我们兵家是个大家族,所有的人都算是半个亲戚。”中年男子一回头,笑的很冰冷。

这一回头让楚寻语的面色也变了,因为看见这个男人的另外半边脸是被火烧过的,丑陋无比,连眼睛都块睁不开了,不过能让楚寻语这种反应的不是他半脸的烧伤,而是他忽然想起这个人是谁了,他就是出身于兵家的骸谷“十胜椅”之——“活白起”孙亮。

孙亮这个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复杂到连孙濛馨这个自家人都说不好这个人的地步,根据孙濛馨和楚寻语私下聊天的内容,在结合江湖上的传闻,总的来说,楚寻语曾经评价孙亮叛逃兵家骸谷本质上,是对当时中原局势的彻底失望,以及遇见陈奇是久旱逢甘霖般的为知己、为尊严的投靠。

这就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了,根据孙濛馨所言,孙亮原本是兵家一个很普通的子弟,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了,要知道兵家这种名门世家在江湖上名望颇高,历朝历代朝廷之中王侯将相都有他们的血脉在其中,或者是他们的门人弟子,孙亮原本在家中根本不起眼,仿佛是个无名小卒,但是他和其他族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偏好水战,所以被视为异类。华夏神州上的战争历史几乎历来都是百万雄师、金戈铁马,很少有水战一说,所以水战都被视为不入流的技艺,而孙亮在闲暇之余总喜欢钻研水战玄奥,所以大部门家人都觉得他很怪异。

孙亮首次出仕是在南宋末年,宋朝长期重文抑武,导致边关狼烟四起,契丹、西夏、吐蕃等国虎视眈眈,终于爆发了宋元的王朝更迭战争。南宋末年爆发了正面大规模战争,当时修真界对宋朝腐朽的政权早已失去信心,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愿意插手,而孙亮则不同,主动应朝廷邀请出仕,帮助宋军抵御元蒙入侵,那时候孙亮还很年轻,身为兵家,一腔华夏男儿热血怎能坐视不理?而且来邀请孙亮的是他的同窗好友,朝廷的“吕文焕”将军,吕文焕还有个同胞兄弟,叫做“吕文德”,兄弟二人并称“二吕”,霍邱人士,生于动荡的宋末,少有大志,拜于兵家门下,作为兵家弟子学习兵法、平天下之术。后战火纷飞,蒙古南侵,二吕投笔从戎,报销国家,也力邀当年好友共同参军御敌,孙亮就是其中之一。

孙亮后来和吕文焕一起镇守襄阳城,蒙古大军南下必过襄阳,这一守就是六年,宋军死守襄阳不退,蒙古大军屡攻不下,双方杀的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直到襄阳城门户樊城被破,襄阳城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城内军民一心,拆屋作柴,扑鼠为食,同心同德,誓与襄阳城共存亡,也绝不向蒙古投降,却不料蒙古军在樊城屠城,震慑宋军,坚持抵抗长达六年之久的吕文焕吕大将军身为襄阳知府、京西安抚使的他,居然……居然吓得投降了!

这个消息对宋军产生了动摇性打击,当时的孙亮因为精通水战,正在负责带兵在襄阳城汉水之滨打通救援补给线,闻听城内吕文焕降元,顿时大吃一惊,只感觉天塌地陷,火速带兵回救襄阳城,却不料吕文焕已然开门献城,蒙古军杀入城中,孙亮手中这点绵薄之力好似杯水车薪,根本没什么作用,无法抗衡破城之中的数万蒙古大军,心中又羞又愤,只好带人一路往南撤退,自己作书既向朝廷要援军,又写信要求兵家增援,自己一定要夺回襄阳城,襄阳在,宋朝在,襄阳破,中原尽危矣。却不料吕文焕降元之后,向忽必烈毛遂自荐,自请为南征先锋,利用自己对宋军了如指掌的优势,反戈一击,带领蒙古军从襄阳出发,兵无血刃,火速攻占鄂州,震动朝野。

孙亮只好退到江南沿岸整军布放,划江死守,苦苦等待援兵,自身兵家无动于衷,但是朝廷倒是派援兵来了,可来的十三万援兵竟然是朝廷大奸臣贾似道带领的,贾似道乃是千古误国巨贼,当初六年不援助襄阳城的就是此贼,他今番是迫于朝廷群臣压力才勉强带兵过来走走过场,结果来了一看,整个江面宋蒙双方杀的狼烟四起夜如昼,血染江水千万里,贾似道这孙子是八十岁尿炕——老毛病又犯了,当场吓得腿似筛糠,畏敌如虎,竟然丢下麾下大军不管,转身带着人马就跑,麾下三军大乱,气的孙亮等一干有识之士几乎吐血,忽必烈大旗一挥,蒙古大军一路掩杀,把宋军杀的大败,自此,蒙古大军杀过长江,宋朝灭亡指日可待,而孙亮,第二次构筑的抵御防线毁在了自己人手中。

不久之后,蒙古军一路南下,直接攻克南宋首府临安,朝中忠臣掩护皇室赵家血脉出逃,孙亮也带人在其中,一路从浙江海边坐船出海,前往广东,却不料文天祥文丞相在两广和江西组织尚存的人马继续抵抗陷入包围,文丞相最终被俘,决不投降,破口大骂奸贼吕文焕,最终从容就义,文丞相也是孙亮好友,那一天孙亮远在海边,痛哭流涕,大骂苍天无眼,为何这世上奸人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请吃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