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青春校园>无限世界追寻者>第0038章 关外之行
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直到926年,渤海国为契丹国,也就是辽国所灭,总共历时229年,传15王。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渤海立国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渤海虽文化发达,但渤海灭亡后,其国文献在战乱中湮没殆尽,所依托的原始资料仅有当时唐朝和日本的相关记载及后世考古发掘,故有关渤海国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尤其是其历史地位和归属问题一直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之间的一个争议焦点。

在渤海灭亡后,渤海遗民并不愿意接受契丹人的统治,进行了激烈抗争,出现过多个反抗政权。契丹人对于这些反抗政权进行了残酷镇压。这期间,渤海故地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导致渤海文明最终消失,渤海遗民也大量外逃或被驱逐而不得不迁徙,最终都融入了其他民族,渤海人的主体民族靺鞨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消失在了历史上。

东方潇瀚的观点是:渤海有“海东盛国”美誉,不仅文化灿烂,经济也很发达,当然能有人积累下大量的财富。而渤海人为了反抗契丹进行了长期斗争,那么当然有可能有人在快要失败的时候为了东山再起而藏宝。而从地理位置上看,长白山附近地区正是当年渤海国中心区域,也是渤海灭亡后反抗最激烈的区域,而渤海人作为这里的地头蛇,对于长白山的地形非常熟悉,如果藏宝,那么完全可能将长白山作为藏宝地点。

东方潇瀚想找这个藏宝倒不是为了财宝,他现在钱够多了,他手下的产业的赚钱能力是很强的,加上即将开始的海上贸易,即使这笔藏宝可能足有上千万两白银,他也不是很在乎。

他在乎的,是可能存在于藏宝中的道家典籍和武功秘籍。

渤海国的存在时间大体和唐朝相同,文化上受唐朝影响很大。唐朝武风很盛,虽然江湖门派还没有正式形成,可是很多武功秘籍已经出现了。那么受唐朝影响极深的渤海国,自然武风也不会弱到哪里去,何况渤海本身就是以武立国,又长期和西方北方的契丹、室韦等民族对峙,在国内,曾经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现在却被靺鞨族所征服奴役的高句丽人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靺鞨族的反抗。那么如果藏宝确实是渤海国所留,其中有武功秘籍完全不足为奇。

尤其是,楼观道在唐朝处于鼎盛状态,影响遍及天下,之后北宋初年的陈抟老祖、南宋时全真道祖师王重阳,都是因为得了楼观道的传承才能走到那样的高度的。渤海国曾经多次派贵族子弟去唐朝学习,还专门派人抄写过典籍,史书也有载,渤海国有着道教流传,那么藏宝中也许还有楼观道的典籍。

一想到也许藏宝里可能有楼观道的传承典籍,东方潇瀚就心头火热。

不过,不管玉笔峰的藏宝到底是谁所留,其中有什么,现在的问题是,东方潇瀚只知道那藏宝在长白山中,却不知道藏宝的具体地点——他没看过《雪山飞狐》的原著。虽然有“玉笔峰”这一地名,可是东方潇瀚打听后发现,现在长白山中根本没有叫“玉笔峰”的山峰,也就是说,这座山峰是日后改名的。

不知道具体地点,那么曾经在华山上出现的有典籍也找不到、找到也得不到的事,就很有可能在这里再次发生了。

对此,东方潇瀚也只能无奈得慢慢在长白山中找了,至于找不找得到,只能听天由命了。


状态提示:第0038章 关外之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